坚持系统观念 强化能源发展的体系性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解读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3-10-10 18:19:10 点击:1次

  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主战场,也是全方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编制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系统全面阐明了我国“十四五”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

  国网能源研究院充分的发挥智库平台作用,前期在国家部委组织下,开展了能源安全、煤电峰值、“十四五”电力规划、智慧能源、电力“双碳”路径等方面研究论证工作。结合前期成果,主要从能源安全、清洁转型、产业链现代化三个方面谈一谈对“十四五”及中长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认识。

  能源安全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涵盖能源资源安全、能源科技安全、供应链安全等在内的全方位安全。以总体国家安全视角审视能源生产、进出口、运输、消费全环节,这包括能源自给率应保持在较高水准,特别是油气等战略性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宜过高,输送通道要逐步多元化以分散风险;还要格外的重视新形势下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新的安全风险,形成产业、科技、金融等多维度能源安全保障体系。随着电气化水准不断升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迅猛增长,需要突出发挥好电力工业基本依赖国内供应的战略优势。

  以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依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保障能源供应自主可控,必须立足我国能源以煤为基础、国内供应为主的基本国情,统筹协调发展和利用好各类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从电力行业看,“十四五”电力供应保障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一是新能源出力与负荷特性匹配度不高,在负荷高峰时段电力支撑能力不够。二是受碳减排约束、燃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煤电、气电等常规保障电源发展积极性不高。三是新能源占比快速提高情况下,长时段电力平衡问题更加凸显。四是极端天气频发给电力供需平衡带来新的挑战。

  为实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推动供需两侧多元化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电力安全保供之路。一是统筹协调好全社会资源调配,从战略层面建立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的系统性机制;二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加强能源电力应急储备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全社会应急体系和跨部门能源综合预测预警体系,提升区域统筹协调支援能力;三是推动供给侧电源多元化发展。常规电源特别是煤电仍将发挥基础支撑和兜底保障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的发挥煤、气、水、核、风、光、储等多能互补优势,构建多元化电源体系,更加清洁低碳满足中长期电力需求,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四是需求侧推动终端用能形成多元化格局。充分的发挥不同能源品种的互补特性,构建多元化终端用能体系,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主要靠单一能源品种满足需求带来的短缺风险。

  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重点在于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循序渐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以转型激进的德国为例,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965年的98.4%下降到2020年的75.7%,时间跨度长达55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84.1%,化石能源消费规模巨大。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制造强国稳步推进,工业用能比重明显高于西方国家,人均用能增长尚有较大空间,经我们最新研究,预计能源消费峰值将达到62亿~66亿吨标准煤。从未来保障能源供应的视角来看,既要考虑增量能源需求更多地以非化石能源来满足,又要在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采取综合举措,安全有序推动庞大的存量化石能源消费清洁化利用,平稳渐进过渡到存量替代的阶段。

  从电力系统角度看,需要在统筹平衡、各有侧重的前提下,明确各类型电源发展定位,实现协同发展。我们国家新能源发电资源潜力丰富,成本下降快,在替代化石能源过程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风电方面坚持陆海并重,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太阳能发电方面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同时应认识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单纯依赖新能源增长存在比较大风险,要统筹各类电源协同发展,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灵活性调节资源补短板并重。积极开发水电,重点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沿海核电建设。不失时机地加大灵活性资源开发力度,统筹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发展。发展生物质发电等其他清洁能源,兼顾清洁电量供应与灵活性资源补短板。

  煤电清洁化发展是电力系统兼顾低碳转型与保障供电的关键。煤电清洁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深度脱碳,结合CCUS技术改造成为“近零脱碳机组”,煤电也将成为“清洁电力”,这是基于国情和确保能源安全所决定的。新能源与煤电等常规电源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多元协同、优势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煤电将由主体电源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同时逐步实现自身清洁化。

  三、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发挥能源电力产业提供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功能

  现代能源体系下,能源产业特别是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将以全新的价值形态、企业形态、空间形态和循环形态,为创造经济发展新空间,支撑、促进、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和布局绿色升级提供持久动能。这要求增强能源电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能源电力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营造产业发展良性生态等。

  能源产业链现代化高度依赖科学技术创新,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充分的发挥新型制优势,在新型电力系统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领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系统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考虑关键技术的成熟度、竞争力、需求潜力和资源条件等要素,分领域、分阶段统筹发展。CCUS、氢能、小型堆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及能源转型至关重要,应提前布局,尽早实现商业化。

  围绕能源电力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补足能源电力行业短板。最大限度地考虑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安全,按照战略自主原则,审慎选择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的技术发展路线。提前做好风险排查,密切追踪战略性矿产资源、关键原材料情况,提升重大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尽可能规避供应链脆弱、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风险,同时做好专利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已构建系统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中国标准集群”,未来在新能源、能源互联网等领域亟待抓住机遇、补足相应产业链标准短板,推动电力科学技术创新形成新优势。

  加强产业链治理能力,促进能源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生态。推动形成能源电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协同管理、协同规划、协同运行、协同应急保障、协同资源匹配等管理制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开展关键战略性领域科技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的发挥产业链枢纽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创新供给、组织带动和市场培育作用,增强电力产业链全环节赋能能力;加强产融结合,探索产业链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手段,助力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迭代升级数字化技术,释放数字赋能产业链的巨大潜力。(作者系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级顾问)

上一篇:国际能源观察:形势之问 格局之变 安全之道 发展之策
下一篇:总述:全球动力系统面对火急转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