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谁来保障能源安全?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3-10-12 14:41:01 点击:1次

  《能源评论》: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石油市场剧烈波动,中央提出了保粮食能源安全的要求。新的形势下,您认为我国的能源安全观应该有哪些变化?

  杜祥琬:我们过去理解的能源安全就是供需安全,即供应跟不上需求就是不安全。疫情期间,国内个别地方出现短时间内煤炭供应紧张情况,这是生产和运输停顿造成的供应保障问题,并非资源紧缺造成的能源安全问题。

  说到能源的供需安全,人们首先会想到煤炭、石油、天然气,特别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高,其供应安全是需要格外的重视的问题。现在我国能源发展进入了多元化阶段,煤炭行业一定要做好科学开采和清洁利用,油气行业一定要做好稳油增气、加强勘探、增加储备、国际合作等工作,也要做好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协调互补。

  《能源评论》:您的意思是,对能源供给安全要有新的思考。这应该包括哪些层面的创新?

  杜祥琬:首先,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这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过去对我国资源禀赋的说法就是“富煤、缺油、少气”。这个认识并不错,单就目前全球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而言,化石能源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放眼未来,这样的认识已跟不上发展形势。

  目前,全世界内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已达22%,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已达14.3%,并且正在稳定迅速增加。2019年,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达2.04万亿千瓦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27.9%,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其次,过去简单的供需安全理念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随着对经济发展方式理解的加深,我们对能源供需安全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思考,能源需求也有不合理的部分,比如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能源浪费等,由此需要抑制“不合理需求”。同时,供给侧也要改变粗放式供给,以高质量的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因此,新的能源供需安全观应该是“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在满足合理需求的前提下避免浪费并抑制不合理需求。

  《能源评论》:这是否意味着,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供需并不是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

  杜祥琬: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我国在发展初期,注重能源发展的数量,并未强调能效问题。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0.4~0.6区间波动。2000年后,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一次能源消费曾呈现不寻常的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3年、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度超过1.5。近十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步下降。“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平均为0.57,“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平均为0.43。这是明显的进步。但至今我国的能源强度仍是世界中等水准的1.5倍,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更多,节能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能源评论》:在您看来,新型能源安全观的内容除了包括供需安全,还有哪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杜祥琬:能源环境安全观也应成为能源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渐严重。生态环境安全和能源结构密不可分,大气环境污染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的能源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2015~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对能源领域污染物排放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杜祥琬:这就要增加能源气候安全观的内容。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推动能源的低碳转型,不仅能助推新能源的发展,而且能推动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促进经济和环境取得双赢。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环境容量问题已延伸到气候容量,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化石能源活动的约束性显著增大。全球既面临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规模的激增,又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造成的气候容量空间的明显萎缩。

  气候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化石能源燃烧排放温室气体。为了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国一定要进行碳约束下的能源安全管理。2018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5.8%,提前达到2020年的目标。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9.4%,提高至2018年的14.3%。尽管如此,一定要注意到,从2006年以来,我国已是全球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节能减排、改变能源结构尚需作出艰苦努力。

  《能源评论》:您刚才提到,在新的形势下,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这是否意味着应该重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

  杜祥琬:确实如此。2007年,能源界对非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普遍的认定是“微不足道”。中国工程院开展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研究后,于2009年提出,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将不再是“微不足道”,而是“举足轻重”。

  从资源潜力来看,我国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其资源基础是丰厚的。文献显示,我国技术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为3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的太阳能光伏资源约为22亿千瓦。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已开发的风能装机为2.1亿千瓦,光伏装机为2.04亿千瓦,都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如果再加上资源可观的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还有海洋能、太阳能热利用、固废能源化等,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资源量是足够丰富的。可见,慢慢地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使其达到高比例是完全可能的。至于这种资源的缺点比如其间歇性,通过储能、调峰等技术方法是能解决的。

  需要强调的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是本国可以掌控的、不受国际地理政治学变化影响的能源。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比例的增大,它对能源供给安全和能源独立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源评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但该如何平衡其长期向好和短期经济性不足的矛盾?

  杜祥琬:拉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迅速增加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稳定、迅速增加的推力,是其背后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的提高的开发技术水平以及不断下降的成本。一方面,近二十年来,光伏和风电的成本已下降了几十倍。另一方面,储能技术,从物理储能到多种类型的化学储能,都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尤其是化学储能技术,得益于材料科学的进步,发展迅速而且持续降价。储能技术不但可以解决太阳能、风能的间歇性问题,还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微网发展,因而被赋予多重意义。

  我国目前处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要走出能源高水平发展的坚实步伐。基本方向是,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更健康更优化地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这个基本方向影响着中国2030年碳排放指标的实现,指引着中国能源结构向低碳绿色转型。

  《能源评论》:日前公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优先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这表明政策层的认可,企业和地方该如认识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杜祥琬:目前我国电源结构以煤电为主,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同时并存、多元发展,二者需要协调互补、逐步转型。从环保需求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会成为未来主力的电力来源。

  打铁还要自身硬,能源企业要从自身出发,把自身问题解决好,才会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比如煤电企业,要在发挥好主力电源作用的同时,力争通过灵活性改造协调、支持间歇性的太阳能、风能发电,合力推动能源产业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应该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采用“远方来”和“身边来”相结合、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的利用东部地区自身太阳能、风能资源发电的相对优势,保证本区域能源安全。

  杜祥琬:氢能有多种用途。氢能是二次能源,离开一次能源,氢能将成为无源之水。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最主要的问题是“氢从哪儿来”。

  我们的初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氢能产业是不是满足初衷,取决于用什么方式制氢。目前的制氢技术有很多,虽然基于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路线在技术上都可行,但更大规模的产氢应该立足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这样才可以保证全产业链的近零排放。

  比如,用氢做燃料替代石油给汽车供能,初衷是基于氢能无污染的特性,不会造成污染和排放,但如果用煤制氢,相当于“以煤代油”,结果只是燃油车的排放转移,不能减少整个产业链上的排放。这个结果并不符合我们的初心。

  当然,现在可通过一些化石能源产业链上的一些副产氢,但最终还要走向“绿氢”,就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

  《能源评论》:“绿氢”前景很美好,您认为,该怎么样才能解决目前经济性不足的问题?中国的可持续氢能之路有哪些先行者?

  杜祥琬:绿氢的可持续性将转换为经济性。比起目前的经济性,我们更应关注氢能产业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大规模、足够便宜地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制氢,中国才能走上可持续用氢之路。

  目前国内有些地方已经走在了前面。吉林白城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用电解水制氢,并延伸至全产业链,全过程可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和可持续性发展。河北张家口也利用风、光资源优势低成本制氢,并发展以大巴车、物流车为主的氢燃料电池车。这两个例子,在制氢的源头做到了零排放、零污染,值得肯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8月20日,杭锦旗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杭锦旗关于加强标准化服务管理促进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的通知,通知指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旗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严格执行风电、光伏产业建设标准,通过国有公司可以提供配套服务,构建“区域化”服务和管理的“项目命运共同体”,引

  10月7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地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扩大“光伏+”多元化利用范围,推动与相关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积极地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利用,推动粤东海上风电登陆深圳。高标准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支持开展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持续提升核电装备可

  从共和融媒官微获悉,9月26日、27日,海南州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国能海南基地100万千瓦牧光储建设项目、黄河公司海南基地共和县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至此,海南州新能源已并网装机达到1578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的51%,其中风电440万千瓦,光伏1138万千瓦。预计年

  9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8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8月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11316万千瓦,完成投资1873亿元,同比增长82.7%;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6亿千瓦,同比增长11.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5.1亿千瓦,同比增长44.4%;风电装机容量约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8%。1-8

  近日,从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获悉,截至8月底,宁波光伏装机容量已达567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已达92万千瓦,与2020年底装机容量相比,已实现翻倍,提前完成省能源局制定的“十四五”期间“风光倍增”目标。未来,宁波新能源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预计到2025年,宁波新能源装机将超过850万千瓦,到2030年有望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9月6日,贵州省毕节市能源局印发《毕节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积极地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发展。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威宁、赫章等县打造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引领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推进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

  9月1日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了解到,截至7月底,山西光伏装机总量突破2000万千瓦,达到2018万千瓦,占山西电网装机容量的19.2%。面对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光伏装机,山西统筹协调源网荷储发展,不断的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十四五”期间,山西将规划建设16座新能源汇集站,目前已投产3座,新能源接网能力提升约26

  8月24日,中国电建发布2023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12.93亿元,同比增长5.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78亿元,同比增长11.18%;实现新签合同6036.31亿元,同比增长4.59%。报告期内,公司充分的发挥规划设计优势和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聚焦“水、能、城”,持续深化业务调整转型升

  8月18日,吉林省能源局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吉林省能源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很明显的成效,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陆上风光三峡”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山水蓄能三峡”全面启动。

  8月17日,内蒙古太阳能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对我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情况做调研的函。公告指出,按照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新能源装机目标和自治区“十四五”电力规划的光伏装机目标,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区实际太阳能装机规模与以上两个目标差距较大,相差的装机

  8月10日,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柯桥区环境空气质量提质进位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充分的利用既有和新建建筑屋顶推进分布式光伏、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积极探索“光伏+储能”建设模式;积极地推进钱塘江、曹娥江等沿江滩涂和王坛镇、稽东镇等山区因地制宜发展分散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0月11日,“晋能控股杯”第七届山西省能源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光伏发电组竞赛在运城市芮城县举行。本次竞赛由山西省能源局、山西省人社厅、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山西省总工会联合主办,山西市能源局,芮城县委、县政府共同协办。山西省煤矿工会主席王宝文出席并宣布开幕。据悉,此次

  10月12日,上海电力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发电量完成情况公告》。根据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控股装机容量为2206.32万千瓦,清洁能源占装机规模的55.36%,其中:煤电984.8万千瓦、占比44.64%,气电362.02万千瓦、占比16.41%,风电392.41万千瓦、占比17.79%,光伏发电467.09万千瓦、占比21.17%

  10月12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下达2023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原文如下: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下达2023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2023〕111号各相关的单位:依照国家能源局2023年标准化工作安排,现下达2023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10月8日,中国华能甘肃公司康乐县“十四五”光伏发电(第一期)项目顺利并网。该项目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规划装机容量20兆瓦。项目并网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3329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6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10月9日12时0分,山西电网光伏发电出力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达到1540万千瓦,占当时全省用电负荷的50%。据了解,截至目前,山西电网光伏装机容量达2059万千瓦,占省网装机容量的19.5%。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10月9日12时0分,山西电网光伏发电出力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达到1540万千瓦,占当时全省用电负荷的50%。据了解,截至目前,山西电网光伏装机容量达2059万千瓦,占省网装机容量的19.5%。

  10月10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以光伏发电为重点,以生物质能、地热能为补充,推动新能源多元化、协同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国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城市”。加快发展光伏发电,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生态治理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集中式

  10月11日,浙江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第34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根据公告,挂牌出让地块海自然字23133号需同步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屋顶面积的分布式光伏安装比例应达到80%以上。原文见下:海宁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海自然资告字〔2023〕34号经海宁市人民政府批准,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2023年三季度重点项目推进会在南昌经开区举行。三季度开工重点项目212个,总投资额达1013.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个,年度计划投资240.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8.29亿元。三季度开工项目突出以产业为主导,全力发展实体经济,其中工业、服务业、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共计141个,总投

  10月11日,中节能太阳能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公司本次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491,428.57万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全部用于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详细情况如下:(一)察布查尔县25万千瓦/100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100万千瓦市场化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一期30万千瓦)察布查尔县25万千

  福建发布逐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林业局关于逐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通知(试行),通知指出,零星分布的已有水电、风电、光伏、海洋能设施,按照有关规定法律法规规定来管理,严禁扩大现有范围和规模,项目到期后由建筑设计企业负责做好生态修复。原文如下: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生

  伦敦经济学院学者AndrewHammond发表文章,题目是Europe’sdilemmaoverclimateactionandenergysecurity(欧洲在气候行动和能源安全问题上的两难困境)。欧盟的长期全球目标之一是气候行动,但自乌克兰战争开始以来,出现一个巨大的新的政治重点,即保障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署将“能源安全”定义为以可承

上一篇:2023年世界能源形势前瞻:不确定性犹存 绿色转型不易
下一篇: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从七个方面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2005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