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中:国有企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思考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3-11-13 22:33:4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更好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新一轮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之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2009年,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负增长,中国企业出口市场也急剧减少,对国内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世界主要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纷纷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投资力度,寻找新契机、开辟新赛道、培育新优势,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每个产业进行了详细界定;2010年10月18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2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勾画了加快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任务及重点;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在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创意产业,形成八大产业。

  2020年,《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调整为九大产业,取消了数字创意,增加了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将调整为绿色环保,从而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框架。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2020年达到11%,2022年则超过了13%,其中,上海达24%,深圳超过40%。

  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要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总目标,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途径,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迫切需要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近5年,仅中央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就超过20%,2023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1/4。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国资委深入推进专项行动落地实施,重点覆盖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应当看到,目前中央企业超过七成的资产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能源资源等传统领域,相应的创新发展模式,包括创新资源、要素、范式等,主要适用于传统产业的需要,这些领域又是中央企业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因此,中央企业一方面需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另一方面也要推进创新范式变革,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按照202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百强企业”榜单,100家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合计达7.62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27家,占百强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合计达3.44万亿元,在百强企业中占比约36%,主要分布在电信服务、电力网络与生产和土木工程建筑等领域,冶金、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油气等领域也有中央企业入榜。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显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等特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原有产业孕育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是“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更大时空里谋划创新发展和投资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通常要面对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需要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控制市场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控制度。同时,还需重视政策引导和协同配套发展。

  一是先导性或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孕育期、萌芽期或导入期等早期阶段,代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未来10-20年甚至更远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往往以更大技术突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要求更加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是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变革需求、企业转型需求、民生改善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及高产业关联性、正外部性。因此,要求更加突出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倍增性和辐射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旦成熟之后往往可以快速成长为支柱性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和业态蓬勃发展,呈现产业倍增和辐射。其中,技术的跨界融合是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求更加突出技术转化、技术推广及技术迭代。

  四是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聚焦于资源环境友好,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的领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及其产业,不仅自身发展空间巨大,且可以为其他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条件。因此,更加突出技术创新的低碳、清洁、绿色、环保等要素。

  五是国际竞争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大部分前沿技术、新兴产业领域起步早、发展快,控制着核心技术、专利、标准、规则等,设置技术和市场“栅栏”“障碍”“高墙”,也是“卡脖子”“去风险”的焦点。因此,更加突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早期,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原创性的技术支持,离不开政府在研究开发、市场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根据A-U模型,可将其发展周期划分为孕育阶段、不稳定阶段、转换阶段和稳定阶段,不同阶段对创新的要求不同。

  在孕育阶段,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在确定技术原理、技术路线之后,尽可能提高技术的实用性,产品研发必须满足最低的技术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要求,为孕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进入早期产业发展的不稳定阶段,鼓励产品开发的多样化,建立试错容错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加快技术和产品的完善。在转换阶段之后,市场上会有主导性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规模化生产,出现核心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到了稳定阶段,产业发展趋于稳定和标准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基本形成,企业创新更多地集中到工艺创新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阶段性特点明确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对于国内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领域,宜由大学或科研院所牵头实施研发项目;对于国内有较强产业技术基础的领域,宜由行业内技术领先企业牵头实施研发项目。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类研发机构的参与程度不尽相同。

  近10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需要高度重视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问题有待破解,产业集群式发展基础仍显薄弱,高端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国际化发展能力有待增强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涉及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对目前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企业监管考核体系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科学谋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投入。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石油化工、矿产资源、电力、通信、能源交通等传统产业的布局较多,对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较少。考虑到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产业化初期,且其培育壮大一定程度依赖传统优势产业支撑,需要场景、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赋能。也应当看到,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要能够有力地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这种转型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国有企业需要做好统筹平衡,处理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谋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投入。

  二是落实好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旨在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决策、投入、组织、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把国家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一系列政策落地落实,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形成“决策、投入、组织、研发、转化”的能力体系,当好“出题人”“阅卷人”“答题人”,明确科技型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决策的常态化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牵头组织相关重大科技攻关等。

  三是打造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原创技术策源地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组织者、成果供给者、市场先行者,也是具有前瞻性的领跑者,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者。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形成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与应用推广四个创新阶段。原创技术研究起源于长期的、扎实的基础研究,最终需要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把准战略方向,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原创技术供给,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协同、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上下功夫,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四是借助创新联合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推进。通过创新联合体,将不同创新主体及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有机协同的创新结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创新的核心主体,需要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合作,充分获得并高效运用多样化的创新要素资源,由线性创新转变为非线性创新模式,从而发挥出“1+1+……+1(N个1)N”的协同创新效应,包括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创新行为协同等,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五是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的突破,也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支撑。任何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都是整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化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国有企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简单地在投资、研发等方面发力,更需要重视培育适宜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此支撑新兴技术、新兴商业模式和新兴企业的成长与变革,进而实现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吕建中系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