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安全机制的演变与面临的新挑战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4-07 19:18:42

  由于对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慢慢的变多,尽管现行的能源安全体系在目前形势下依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越来越不能有效保证市场的稳定。随着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对石油安全的呼吁,使得现行的能源安全机制受到挑战,促使它不得不进行新的发展。

  2006年八国集团首脑会议(G-8)由俄罗斯承办,已于今年7月在圣彼得堡召开。圣彼得堡是普京总统的家乡,也是普京赴莫斯科任职前工作的地方,更是俄以西为师、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发展强盛的象征。这次峰会的首要议题是能源安全问题,其实就是油气安全问题。因为:第一,作为东道主,普京手里的“王牌”,可以说只有能源。今年年初俄乌天然气价格之争、随后欧洲各国的反应以及欧盟的“共同能源政策”,可以解读为普京为峰会议题所作的铺垫;第二,今年以来愈演愈烈的伊朗核危机,以及高企的原油价格(已达到2003年初的3倍),十分及时地为峰会提供了八国共同关心的题材。第三,2004年以来中国、印度经济强劲增长等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原油消费和进口量增长,以及两国为能源安全所采取的措施,使各大国产生了忧虑,要求中、印、俄加入以国际能源署(IEA)为核心的国际能源安全机制似乎已成为各大国的某种共识。本文首先对国际能源安全机制形成进行了简单的历史回顾,然后重点分析了该机制的作用机理,最后讨论了国际能源安全机制所面临的挑战。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①石油主要被加工成煤油用做点灯,同时被用做润滑油,因此1900年以前的石油工业被称为灯油时代;后来,随着内燃机的出现,石油逐步成为了内燃机燃料。从这一阶段的历史能够准确的看出,石油工业自其诞生,就是一种国际性工业。②这一时期,是石油科学技术的“幼年时期”,石油地质学出现萌芽。19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斯泰利·亨特就提出背斜理论的雏形,总结早期找油实践,指出了石油储集必需的四个条件。另外,由于石油源源不断地被开采出来,必须把它们储存和运走,因此,油气储运技术进展最快。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①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汽油的需求飞速增加,汽油取代煤油成为主要的石油产品,石油工业进入了“汽油时代”。②世界上石油生产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除了20世纪10年代在古巴、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捷克斯洛伐克、摩洛哥、埃及、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先后发现油田外,20—40年代,又有五大洲的一批国家进入产油国的行列,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委内瑞拉迅速上升为第二大产油国;二是中东阿拉伯国家相继发现大型和巨型油田。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石油工业既是巨大的破坏,更是巨大的机遇。二战期间,盟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

  ①世界石油产量和探明可采储量以很高的速度增长,20年间产量翻两番。②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是中东发展变成全球石油工业的中心。人们在波斯湾周围的陆上和海上,获得了油气勘探大胜利。除战前已发现的科威特的大布尔干油田、伊朗的阿家贾里油田在这一段时期先后投入开发以外,还有许多重大油田。在1960年成立的欧佩克开始发挥其影响力,并逐步崛起。③前苏联经历了两次石油生产的战略接替,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上升,1973年前苏联石油产量超过了美国而变成全球第一大产油国。④中国石油工业快速地发展。1949年全国解放,玉门、乌苏、延长三个油矿及东北几座人造油厂的石油年产量总共才12万吨。但以后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集中国家的力量,促进了石油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阶段,世界石油工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是:①世界石油工业的基本特点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继续波浪式发展。一是为了争夺中东石油控制权的战事不断,二是石油价格大起大落,三是原本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石油生产国,团结战斗,为维护本国的石油权益和主权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四是全世界石油工业在动荡中大分化、大改组。②全世界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了高峰;而且,70—80年代,世界许多主要产油国的产量也先后达到高峰。80年代以来的总量增长,不再是少数国家起“擎天柱”作用,而是由于更多的地区发现了石油,更多的国家加入产油国的行列。③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东石油产量和出口量达到高峰。中东仍然是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地区,但其地位在相对下降。④世界上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最早始于20世纪初。当时,黑海边的巴库地区及美国加利福尼亚海滨,发现陆上油田向浅海延伸,于是修筑木桥进入滩海钻井和采油。⑤世界石油生产从以往一直上升,转变为在波动中起伏。1980年前后形成一个高峰,80年代中期出现一个低谷,90年代有所起伏,呈现缓慢增长。⑥世界石油工业经历着信息技术革命。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全球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正深刻地影响石油工业。⑦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自1998年以来的新一轮石油公司并购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期的并购,表现在跨国界和巨大规模上。一些大的石油公司之间实现了合并,如埃克森与莫比尔、英国石油与阿莫科和阿科、道达尔与菲纳和埃尔夫、雪夫隆与德士古等等。从而改变了国际石油公司竞争的局面。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为洗去第三次阿以战争失败的耻辱,联手进攻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举起石油武器助战,石油禁运一直持续到1974年3月8日。石油禁运和油价的大幅度上涨,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冲击,国际能源署应运而生。

  1978年底,伊朗发生了革命,导致了亲美的巴列维政权的垮台和什叶派的胜利。伊朗当时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它每天生产的600万桶石油中,有520万桶供出口,一年合计2.6亿吨,接近日本一年的石油消费量。在什叶派反抗巴列维王朝的斗争过程中,由于石油工人罢工,使得伊朗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下降,造成石油市场供应短缺。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发动了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由于两伊战争,伊朗的石油出口减少,而伊拉克则几乎停止石油出口。自1979年初,油价开始暴涨,7月1日欧佩克将石油标价提高到18美元一桶,1981年10月再次提高到34美元一桶。油价的大幅度提升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国家经济,使其石油进口费用大增,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