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详解

来源:乐鱼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3-11-29 05:14:13 点击:1次

  能源安全-详解能源安全(EnergySecurity)目录中国能源安全的路径选择能源安全的概述能源安全是指以合理的价格提供足够的燃料和电能,支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并保卫本国领土.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能源安全,能源短缺的国家要谋求石油进口渠道,这就形成了全球性的“能源争夺战”。如果能源安全的定义是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能获得价格合理的能源,那么,这样定义的能源安全就取决于生产国能否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市场稳定,石油生产国旨在市场稳定和抑制价格波动的各种政策措施企是有利于缓解石油等能源安全担忧的。能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储量、能源生产和能源供应安全。人们往往将能源安全与石油安全混合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源安全一般是指石油安全,探讨石油安全概念及其演变,分析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对于目前日益倚重海外石油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能源安全是指我们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能够以可接受的成本依赖充足的能源供应。对能源进口的外部依赖决定了能源安全需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能源资源的可用性,二是外部能源资源的可受性。油战略家丹尼尔耶金指出,“能源安全的目标是指以不危及国家价值观和目标的方式,以合理的价格确保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能源安全的四重含义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能源安全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能源的供给安全。从资源上看,我国的煤炭储量在世界排第三,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产量也多年稳居全球首位。以此为基础,中国事实上也变成全球上绝无仅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与之类似,我国的石油生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五、六的位置。能源安全的第二重含义,是能源的价格安全。从本质上说,能源不是一种单纯的商品,不仅任何一个地理政治学冲突都可能对能源的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小到一场飓风的暴发都可能对能源的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安全的第三种含义,则是近年来日益凸现的能源运输安全能源安全的第四重含义,则是能源消费的环境安全。产生能源消费环境安全的本质原因,根源于我国的近乎畸形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的分类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内,保障能源的持续、及时、足量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并且保持价格的可接受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家政治的稳定性。从时间上,能源安全可大致分为短期能源安全、中期能源安全与长期能源安全三类;在空间上,能源安全可大致分为区域安全、国家能源安全与全球能源安全三类;在类别上,能源安全分为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前者包括能源的开发、运输与储备,后者包括能源的贸易、效率与环境。能源安全的基本特性能源安全的丰富内涵决定了能源安全理解的多面性,厘清能源安全的基本特性是制定能源安全战略和政策的逻辑起点。1、能源的经济安全属性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利益,经济安全是对国家、民族的经济利益的维护和拓展。在国家层面上,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体系抵御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优化一个国家经济体系得以持续、安全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7]能源是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基本要素,能源的经济安全属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高能源效率,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支持快速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前者表现以单位GDP能耗为指标的能源强度,后者表现为单位产品能耗。其次,随着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和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每年用上百亿美元的外汇进口石油可能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严重影响。最后,油价上升带来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提高,以石油为能源、原材料的相关行业成本也会上升,形成较为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造成更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以此来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能源的环境安全属性在能源消费过程中,煤炭的使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或者说环境安全在国际能源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环境问题对国际能源工业、市场需求和价格趋势的影响慢慢的变大,任何能源政策和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都不得不考虑到环境保护或环境安全的因素。[8]从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看,工业化国家都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在环境保护浪潮的影响下,控制、稳定、甚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慢慢的变成了环境安全的首要目标,也是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和共同责任。就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来讲,就是要放缓、节制矿物燃料的生产和消费上涨的速度,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得以控制、稳定甚至减少。3、能源的治理安全属性能源安全是市场和政府资源配置的混合领域,对能源市场的有效治理是政府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各国能源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放松管制,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推动,行政主导,经济激励,有限竞争的能源市场。以市场机制,如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等,为能源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基础调节杠杆,即只要市场自身的力量能够消化和解决的就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调节处理;同时辅以政府主管部门或监督管理的机构有力的监管。对于市场失灵或者市场忽视的领域,如能源生产、销售的市场准入、能源安全生产隐患和事故的防范与消除、能源开发利用中环境污染事故的治理、新能源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等,都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政府对能源领域的介入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调控和管制,甚至包括行政处罚等强制手段,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扶持措施,如通过给予政策性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实现,从而最终达到用最小的政府干预解决能源问题的外部性问题,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协同并用和优化配合。4、能源的国家安全属性市场的逻辑是将经济活动集中在便于发展生产并获得高额利润的地方,而国家的逻辑则是获取并控制经济稳步的增长及资本积累的进程,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产生了一种可供利用和操纵的脆弱性,导致了国家权力与市场财富的持久冲突。[9]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国家安全是能源安全的价值归属。能源既是各国政治与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也是各国政治与外交政策的主要手段。[10]冷战结束以来,能源出口国也加重了能源输出在其对外政策和外交手段上的分量,对主要能源进口国而言,能源因素慢慢的变成了它们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石油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趋复杂难料,成为21世纪国际冲突与战争的根源。[11]能源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源安全涉及国内与国际、供给与需求、经济与环境、法律与科技等多个角度,非单一手段所能解决。为此,国家维护能源安全需要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地理政治学格局和国际利益分配,从相互统一的整体来看待,注重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与协调。5、能源的合作安全属性能源赋存的地域性和结构性不平衡,决定了能源的跨国流动性和能源贸易的国际性。随着全球化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日益发展的今天,能源安全问题的跨国性和综合性一天比一天突出。能源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能源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供给和世界能源资源的配置都是通过能源贸易途径解决的。一国能源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 市场,它只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 中实现。各能源进口国应摒弃以恶性竞争谋求安全优势的旧式思维,通过加强能源领域合作 扩大共同利益,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事实上,能源安全只能建立在互利、 共赢的安全利益之上,单方面的、“零和”的安全诉求不能保障真正和持久的能源安全。各国 在实现自身能源安全的同时,必须尊重别国利益和关切,为对方的能源安全创造条件。 能源安全观的演变 回顾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历程,能源安全问题由来已久。自19 世纪末以电力、化学革命和内 燃机为特征的产业革命以来,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安全问题逐步显现。迄今为止, 世界各国致力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观念发生了3 次重大变革:一是与战争相关的能源安全 观,二是冷战时期的能源安全观,三是新形势下的新能源安全观。与战争时期的能源安全观 和冷战时期的能源安全观相比,新形势下的新能源安全观的理念更丰富,突出体现在5 方面(图1)。从单一安全转向全面安全 当今世界,能源多元化慢慢的变成了各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传统能源安全以单一的石油 安全为核心,新能源安全观在关注石油安全的同时,开始关注天然气、电力、煤炭、核能等 主要能源的全面安全。 从狭义安全转向广义安全 传统能源安全以防御中东石油供应中断为重心,新能源安全观认为,恐怖活动的全球化 与常态化,需要将能源安全扩展至各个国家和能源供应链的所有的环节,维护能源来源稳定、 基础设施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均是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从单向安全转向双向安全 传统能源安全主要关注供应安全,新能源安全观认为,能源安全的主体包括消费者、转 运者和生产者,能源安全对消费方和生产方是一致的,在关注消费方供应安全同时,也应关 注生产方的需求安全和转运方的运输安全。 从对抗安全转向合作安全 传统能源安全将消费国与生产国的利益对立起来,强调“同盟安全”或“结盟安全”。新能 源安全观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安全都依赖于全球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的唯 一出路是“合作安全”和“共赢安全”,即从民族国家的安全拓宽至全球安全。 从短期安全转向长期安全 传统能源安全主要应对市场短期供应中断,新能源安全观在强调应对市场短期供应中断 的同时,更看重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同时更看重生态与环境安全,新能源、新技术、 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成为了新能源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能源双边多边合作,全力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积极地推进节能 减排工作,启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推进加大新能源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力度,能源安 全保障能力有所增强。但是,油、气、煤、电供应紧张局面时有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偶有 发生,能源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持续较快增 长,能源对外依存度还将快速增加,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围绕资源争夺、市场控制、 核心技术的竞争将更激烈。面向未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形势将更加 严峻。 保障能源供应的压力不断加大 2020 年前,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 大,能源需求还会较快增加。预计 2015 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38 亿吨左右标准煤, 有可能超过美国变成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2020 年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42 亿—45 亿吨, 2030 年有望突破55 亿吨。预计到2015 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由2008 年的8.8%上 升到15%,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由2008 年51.2%和5.8%分别上升到60%和30% 左右,到2030 年,我国能源、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到25%、70%和 5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煤炭继续扩大产能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慢慢的变大;石油继续扩大产能面 临的资源制约慢慢的变大;天然气、风电、核电具备产量较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但基数较小; 其他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大规模发展面临技术和经济性的制约;利用国外能源存在诸多风险。 整体看来,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应增长制约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煤电油运总 体处于紧平衡的状态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消除。 温室气体减排对能源安全的掣肘作用依然存在 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30 年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还将继续增长。近年来,世

上一篇:曾鸣 等: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及对策
下一篇:国家动力局:六大举动保证动力安全建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