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应聚焦安全、合作、包容、绿色

来源:乐鱼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4-01-13 12:42:25 点击:1次

  在日前举办的2022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首次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2)》。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余国在报告发布时表示,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2)》以习主席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在分析评估全球能源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合作、包容、绿色”的全球能源安全倡议。

  2022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反复发生,全球地理政治学格局巨变,引发能源市场大幅动荡。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地理政治学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全球化退潮与大国博弈加剧,粮食、能源、原材料市场动荡升级,各国普遍面临能源价格高起、供应链受阻、生活成本上升等难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严峻挑战。极端气候威胁加剧,对能源系统冲击巨大。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和海洋酸化4项关键指标在2021年突破历史纪录,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了约1.1摄氏度。

  国际能源署(IEA)《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尽管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能源危机,补贴和救助支出超过5000亿美元,但全球仍有近7500万人正失去支付电力的能力。为此,世界能源理事会(WEC)根据2022年4月和7月对全球能源界近600名领导人的两轮访谈,得出结论:能源安全已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且业界对能源发展前途更加担忧。

  全球能源安全的定义,即世界能源供需要总体平衡、国际贸易保持顺畅、使用价格合理可承受、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并具备良好的抗冲击和恢复能力的状态。余国表示,为了评估全球能源安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构建了RASA全球能源安全研究体系,从“R”(Resilience,系统坚韧性)、“A”(Availability,可获得性)、“S”(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A”(Affordability,可承受性)4个维度反映能源安全的新特点。

  系统坚韧性角度。一是能源储备持续走低,石油剩余产能迅速下降。以石油储备为例,2021年以来,OECD原油仓库存储下降,当年年底较年初下降9.7%,2022年上半年再降3.2%。同时,全球石油剩余产能在2021年下半年以来迅速下降,至2022年6月底,欧佩克拥有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降至244万桶/日,不到2021年初的一半。

  二是供应短缺事件频发,能源系统韧性亟待提升。2021~2022年10月,全球各地区共出现重大能源供应中断事故51起。极端天气等自然因素是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电力事故发生最为频繁,占比超过50%。

  三是国际能源治理失序,秩序面临重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各方利益分化,合作意愿减弱,以及市场话语权和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

  可获得性角度。2022年,全球地理政治学冲突重塑能源格局,紧平衡下供需错配加剧,地理政治学风险指数较2021年增长3倍,导致国际油气贸易流向由“逆时针”转向“顺时针”,激化区域性阶段性供需失衡。美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掌控力提升,成为全世界最大的LNG生产国,逐步占领欧洲市场,成为此次危机中最大受益者。欧洲是此次能源危机的“震中”,受地理政治学变局冲击最大,能源进口中断频发,可获得性风险大幅度的增加。俄罗斯正在慢慢地失去欧洲市场,同时面临贸易与投资多重受阻。

  从能源品种看,非化石能源投资占比持续上升,化石能源投资长期不足。2021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为2.2万亿美元;2022年,投资总额预计会增长8.5%,非化石能源投资占比增至60%。而2014~2021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平均投资约3400亿美元,仅为2014年的一半。2021年,全球LNG产能增长754万吨/年,为7年来最小涨幅,同比仅增长1.6%,2022年产能增长仍将保持低位。

  可持续性角度。受天然气价格飙升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出力不足的影响,多国被迫重启煤电、延迟退核。2021年,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为82.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2022年,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煤炭消费继续增长,预计全球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可能小幅上升。与之对应的是,近两年全球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出现了回升的势头。

  与此同时,能源相关矿产供需矛盾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由于全球能源相关的矿产资源分布高度集中,且产能建设速度远不能够满足中长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供需关系持续紧张,叠加商品金融化程度高、投机性较强,市场震荡加剧。

  不仅如此,各国能源政策分化加剧,不协调问题凸显。能源危机下,各国政府加大能源市场干预,对国际贸易秩序和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造成扰动。多国加大对能源转型的政策支持,着力完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并出现构筑新能源产业贸易壁垒的排他性倾向。

  可承受性角度。能源负担明显地增加,居民用能成本大涨。全球能源负担指数达到10.9%历史高位,各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纾困措施,仍难以扭转逆工业化和更多人陷入“能源贫困”的趋势。由此引发的产业萧条和转移序幕正徐徐拉开。钢铁巨头安塞勒米塔尔关闭了两个位于德国的工厂,化工巨头巴斯夫关闭了路德维希一体化综合生产基地的部分产能,宝马、赢创、液化空气、科思创、SSAB等公司开始寻求产业转移。

  此外,2021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的价值进入上升通道,能源商品的价值指数上涨102%,预计2022年能源价格指数再上涨88%。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供应链中断,使新能源开发成本由降转升,2022年各类能源平准化度电成本增长3.5%~13.5%。

  2022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幅度之大、涉及品种之多、影响区域之广前所未有。2023年,全球能源安全将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供应中断风险陡增,削弱能源可获得性。全球能源流通受阻引发供应紧张,能源成为地理政治学博弈的重要手段。预计俄罗斯油气贸易重新分配尚需时日,全球油气供应紧张状态还将持续。

  二是能源价格大大攀升,严重损害经济可承受性。预计化石能源多年来投资不足的影响将继续发酵,未来近中期内的全球能源价格难以大幅回落。

  三是全球能源治理失序,能源系统韧性受损。预计全球能源治理效能难以迅速恢复,共同应对能源危机,实现政策协同意愿不足,能源合作面临巨大挑战。

  四是能源转型受阻,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碳中和共识在动荡中强化,但为寻求自身能源安全迫使多国延长煤电核电的服役时间。预计短期内碳排放强度仍将增加,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难度增加。

  其一,能源安全是当前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能源资源充足、市场需求基本稳定,造成2022年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源不是生产和需求问题,而是供应链中断。大国博弈引发的地理政治学冲突是造成全球能源供需错配、价格暴涨的直接原因,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威胁。

  其二,随着能源转型快速推进,需要增强能源发展包容性,提高系统韧性。传统风险尚未得到一定效果解决,新的风险变量不断涌现,能源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呈现体系化、约束条件与实现手段多元化和国际协调机制复杂化的新特点。能源安全成为多能源品种、多行业领域、多变量约束的系统性安全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扩大共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其三,坚持先立后破是实现新形势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能源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供需平衡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坚持先立后破,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构建成熟可靠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才能确保能源系统安全可靠、坚强有韧性。

  其四,需长期保持对化石燃料供应安全的警惕。针对当前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稳步复苏的趋势,要保持化石能源投资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有很大效果预防转型过程中抢先调低投资带来的产能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防止再次发生化石能源供应引起的系统性风险。

  其五,实现能源转型是全球广泛共识和共同追求。当前,全球碳排放量出现阶段性反弹,能源转型进程短期受挫,但长期不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地球共同家园是全人类共同责任。实现碳中和目标大有希望,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报告》呼吁,对全球能源安全提出“安全、合作、包容、绿色”为核心的4点倡议。一是凝聚安全共识,探索保障能源安全的新途径;二是推进务实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三是坚持包容发展,全方面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四是坚持绿色低碳,共促可持续发展,坚定碳中和的目标信心。

上一篇:“精”处着笔 逐绿向新 毕节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绩亮眼
下一篇:改变充电接口: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