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粮食能源安全底线 筑牢发展之基

来源: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3-12-19 14:40:32 点击:1次

  粮食和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最为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粮食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是重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我们要牢牢守住粮食能源安全底线,夯实农业与油气稳产保产基础,全方面提升供给保障能力,坚定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粮食和能源都是重要初级产品,供应容易受到疫情和极端天气的冲击。近三年来,世纪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流动性宽裕助长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会出现大面积上涨,部分商品的价值一度脱离供求基本面。在全世界出现能源供给短缺的背景下,我国压实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保供稳价责任,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和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去冬今春,针对造成煤炭和电力市场行情报价大幅波动的核心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因类施治、对症下药,准确把握调控的时点和力度,综合采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和做好预期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从保供稳价的政策效果看,当前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国内煤炭价格大大回落,我国煤炭保供稳价也为平抑国际煤炭等能源价格作出了贡献,我国已成为全球物价的重要“稳定器”。我国煤炭等基础能源保供稳价,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在坚持煤炭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明确了价格合理区间并强化区间调控,引导煤炭价格(即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含税价)在每吨570-770元的合理区间运行,在合理区间内煤、电价格可以有效传导。

  世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粮食等农副产品的生产、运输、供应、消费碰到一系列棘手难题,有的国家和地区遭遇到数十年罕见的粮食危机和食品供应短缺,导致其国内出现严重的高通胀。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多措并举稳产保产,抵御干旱洪涝不利天气影响,确保主要粮食连年丰产丰收,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我们已经连续四年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400公斤“安全线”,粮食安全问题完全能保障,我们能端稳自己的饭碗。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为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创造了基础条件,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则“百价稳”,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9%,取得了低通胀运行的成效,成为全球稳物价的样板。

  从全球重要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来看,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基础能源的供给相对集中,需要通过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网络进行交易和结算,并经由跨洲际远洋运输或管道运输进行保障,因此容易因主要油气主产国和港口要塞发生地缘政治冲突而产生供应中断风险。今年2月底以来,地缘政治事件导致紧张局势,因该事件涉及全球油气主产国,担忧该国油气断供的恐慌情绪在全球扩散,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飙升超过130美元/桶,我国在供应保障和稳定价格方面的输入性压力进一步增大。从需求来看,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仍然需要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能源初级产品支撑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我国部分能源的消费量占国际贸易量的比重相对较大,且海外供给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客观来讲,在稳定安全供应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和风险,确保能源安全风险绝不能麻痹大意。

  粮食安全保障方面,要做足常态化应对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冲击的准备。近年来,我国农副产品“集中生产、全国销售”的大流通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常态。比如蔬菜,产量排前12的省份,合计超过全国的74%,仅山东和河南两省就占了全国的20%。产区和销区相对分散,导致运输半径有所扩大,不但提高了流通成本,客观上还使得放大价格信号的环节增多,容易导致价格波动加大。特别是遇到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况,供求总体平衡可能被打破,短期内的结构性区域性失衡问题就会阶段性显露出来。此外,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向粮农产品的成本传导压力也有所增大,能源涨价在不同程度上推高农资成本和运输成本,从而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个问题在国外更加明显,由于地缘政治事件持续发酵,涉及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和欧洲主要能源产地,欧洲天然气面临着断供的可能,导致天然气价格持续高涨,部分化肥厂不得不停产或者减产,从而引发化肥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我国已经从产供储销等多个环节稳定化肥等农资供应以缓解国外价格上涨对国内相关行业的输入性压力。

  总之,历经世纪疫情的冲击,全球主要初级产品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在重塑的过程之中,加之国际流动性仍处于相对宽裕的阶段,比较容易出现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波动率明显加大的情况,一些“两头在外”的行业企业容易受到供给不足和价格异常波动等的外部冲击。为此,中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密切防范部分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出现供给缺口进而演变成“灰犀牛”事件,进而可能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

  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和能源基本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并将相关工作细分到部门和地方,强化了确保安全的主体责任。对于初级产品供应保障而言,要开源与节流“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

  首先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全面节约战略的“全面”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供需双侧的全链条和全流程落实节约,促进优质合规产能加速释放,抑制不合理的原材料需求和工农业浪费,尤其是打通资源循环利用的堵点和卡点,加快构建废弃物(如再生原料等)循环利用体系,更好强化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二是全面强化各类主体的节约意识、节能行动。在生产领域,要增强粮食和能源生产企业主动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的责任意识,多举措减少粮食机收损失,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确保增产增收。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节约粮食能源,厉行勤俭节水节电,反对餐饮铺张浪费。

  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能源供需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供应将是一场持久战。为此,要以增强自身生产保障能力的最大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把粮食能源的“饭碗”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重点强化粮食能源及原材料等安全稳定供应工作。关键是要苦练内功,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这是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布置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从能源安全保障来看,近日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阶段,体现为“四期”叠加,即能源安全保障进入关键攻坚期,能源低碳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现代能源产业进入创新升级期,能源普遍服务进入巩固提升期。为此,要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发展布局、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等。从风险防范的角度看,要从生产、供应、储备、销售、加工全链条增强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的能力,兜牢确保基础能源安全供应的底线。尤其是增强能源关键品类物资储备和调节能力,优化产能协同保障和区域布局,与实物储备形成衔接有序、梯次支撑的保障合力。

  从粮食安全保障来看,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要是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在此基础上,要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努力确保实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同时,要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2022年要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健全种粮收益保障长效机制。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篇:保粮食动力安全 守住国家生命线
下一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