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我终于懂得了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

来源: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3-15 18:19:01 点击:1次

  原标题: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出圈,我终于懂得了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

  最近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自制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强势出圈,引发了全民的热烈讨论。截至目前,该剧仅是在抖音这一个平台播放量就达到了3.5亿,并同时得到了《人民日报》和央视等官方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认可。

  在当下的“全民自媒体时代”,流量从不吝惜于降临在各类创作者身上,以至于专业从业者及研究者的价值和存在感被大大低估,也让定义、技能点以及求职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等本就模糊的人文学科更加不被认可,从《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剧现象级的传播,我们又能抓取出媒体、人文学科的哪些价值与启发?

  短剧讲述的是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为人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偶遇一位在英国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后踏上了归家之路,又在最后重回博物馆,为所有流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带上家书。

  虽然只是自媒体的小团队制作,但是刚一上线就获得了全网好评,这部作品的爆火可以说是现象级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选取了一个非常深刻又有意义的主题,融入了家国情怀。

  正如主创们所说:是承诺,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也正是这样的创作初衷以及全体国人对于文物流失的历史情感,引发了强烈的共鸣,纷纷加入了为争取文物回家摇旗呐喊的队列中。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内容创作同样具备这样的力量,《逃出大英博物馆》便是如此,甚至影响到了当下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正如短剧中所说的“举起笔杆,面对俗世烽火,替说话”。

  近年来,“国潮”当代,此前河南卫视也凭借很对具备文博元素的节目出圈,例如《唐宫夜宴》等作品。

  随着媒介不断的更新迭代,情感共鸣产生的主要要素是文化输出与价值认同。正如河南卫视常常通过建构场景让观众与历史人物对话,从而能够形成“敬畏”“敬佩”“向往”等情感,观众自然而然会被文化节目所展现的文化生命力所打动。(参考文献:《场景建构、共情传播与文化认同: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探赜》,作者:黄良奇,朱凯乐,2023)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圈路径亦是如此,其文化生命力彰显在文物、历史之上,当文物变成人,能够表达出自己流落在外的情感,也愈发能够激起人的共鸣,当片尾各个文物表达各自心声时——“重逢,皆在一叶菩提之间”“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声音响起,感动的情绪也到达了高潮。

  捋清《逃出大英博物馆》整部剧爆火的原理过后,也让我们更领略到了文化的价值以及人文社科的精神魅力所在。

  拿起笔杆为弱小发声,用文化的价值影响社会思潮,这些听上去固然充满热血,但是若放置在现实的语境中,又会劝退一批有情怀有理想的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终究只是个例。

  美国的一家求职服务平台ZipRecruiter曾经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有一项数据是评选出的最后悔的大学专业Top10。其中居于榜首的便是新闻学专业,有87%的人表示了后悔,紧随其后的是社会学、人文学科和通识教育、传播学以及教育学,清一色的全是人文学科。后悔的理由与毕业后的工作机遇、薪酬等息息相关。

  Lucy曾是芝加哥大学(2023 U.S.NEWS美本Top10)新闻系的毕业生,但是求职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经过两年超低薪水的实习期后,她才勉强收获了一家广告公司的短期合同,收入也只有码农男友的一半。

  同样是本科毕业,CS和新闻学的求职差距实在太过悬殊,迫于现实的压力,曾经对传媒专业抱有希望和热情的Lucy,决定跨专业进入芝加哥大学的MPCS(计算机科学)专业,而这一课程不会要求你必须是CS或是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其中近三成学生都是跨专业申请。

  在国内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工作前途同样不容乐观,根据猎聘大数据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届的求职市场,出现了很多的新赛道,AI大模型、新能源、新材料都囊括其中,应届生的平均年薪在10-40万之间,然而其中无一是人文学科领域。

  著有《跨学科:人文学科的诞生、危机与未来》的英国社会历史学者乔·莫兰表示“人文学科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早在1964年历史学家普拉姆就编写了《人文学科的危机》一书,他表示人文学科慢慢的被认定是无关紧要的,英国人文学科部门很早就出现了解聘浪潮,政府公开表示大学课程要物超所值,而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则是主要的评估标准。无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的环境中,人文学科的定义都存在很强的模糊性,这也是造成学科危机的重要原因(参考文献:《人文学科的本质是跨学科》,作者乔·莫兰,2023年)。

  从2023的就业新赛道显而易见,AI时代的印记越来越深刻。在ChatGPT刚刚问世时,就引发了一阵危机与恐慌,有研究人员评出了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业,Top1是技术类的工作(如程序员等),Top2则是媒体类工作(如新闻、编辑等)。在AI面前,文科和理科领域的职业无一能幸免。

  但是人在对抗人工智能的时候,有一项压倒性的优势,那就是创造力。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在《ChatGPT对人文社科研究的价值与挑战》一文中表示:在目前的技术阶段,ChatGPT以及类似的AI工具主要面临几个问题:其一,创造力的缺失,ChatGPT是基于对现有数据内容的学习提供对策与建议,其本身并不具备创造力;其二,想象力的匮乏,ChatGPT唯一的想象就是联系与组合,难以产生创新性的观点。

  较于人工智能,人的这两项压倒性优势恰恰来自于人文学科的长期浸润。事实上,人文学科的学习也并不完全是虚无缥缈的。2014年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研究中心与美国高校协会联合发布了《文科与理科学生的就业表现》(How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Majors Fare in Employment)(资料来源:《人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与经济价值》,作者:郭英剑,2018年)。

  报告主要有三个结论:第一,就业市场需要人文学科的学生,并且雇主认为他们理想的员工需要具有人文社科学生广博的知识体系;第二,93%的雇主认为,相比于学士学位,一个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表达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这些恰恰是人文学科培养的重点;第三,人文社科毕业生的收入在刚入职时虽然不占优势,但是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可观的。

  此前在与人文学科的博士子夜进行专访时,她直言人文学科是要坐很多年“冷板凳”的,并且她的知识范畴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有非常实际的运用,但是她的信息搜集与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都是在学位的一直在升级中逐渐养成的。

  “无论是在做我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是看网络上各类热门讨论话题时,我能很辩证地看待一些问题,同时也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些技能在工作场景中能获得很好的运用,但更加弥足珍贵的是人文学者创造力的发挥往往是社会的福音——正如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建设文科的内核,即引领社会思潮前进的方向。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一出文化与传播的狂欢,热血过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对文物的关注可以因一出短剧、一段文字而被激发,那么之后呢?如何保护好文物?又要如何迎回文物都是社会性的命题,而我们透过这一火热出圈的现象也进一步去思考,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之下,要如何将人文学科化为强大的工具,去解锁更新的未来!

  《场景建构、共情传播与文化认同: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探赜》,作者:黄良奇,朱凯乐,2023

上一篇:数据中心能源管控平台架构与功能
下一篇:毕马威《世界动力计算年鉴2023》:全球一次动力需求量开端上涨放缓 可再生发电占比提高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