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还是奥斯卡?韩国室温超导疑点重重!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4-06 18:52:50 点击:1次

  超导现象是指某些材料在低温下电阻率突然降为零,能够无损地传输电流的物理现象。这大大限制了其实用性和经济性。因此,科学家们一直梦想着发现一种能够在室温常压下实现超导的材料,这被认为是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近日,一则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据报道,韩国物理学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声称他们发现了世界首个室温常压超导材料——LK-99。他们称,LK-99是一种由铅、铜、磷三种元素按照特殊的比例混合加热而得到的铅磷灰石晶体,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他们经过测量电阻率、磁化率、临界电流和临界磁场等物理量,证明了LK-99在400K(约127℃)以上仍就保持超导性。他们还展示了LK-99薄膜在室温下对磁铁的悬浮效应,以及LK-99晶体在室温下对光的反射效应。他们都以为,LK-99的超导性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量子阱(SQW),使电子能够最终靠隧穿效应在SQW之间无阻碍地移动。他们还指出,LK-99的超导性与温度和压力无关,而是由于其结构中铜离子对铅离子的替换所引起的微小体积收缩和应力产生的。

  如果这些结果属实,那么无疑是物理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可以用LK-99制造出各种高效、低耗、高性能的电子设备和系统,从而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信息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这也意味着这个韩国团队将有望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甚至可能改变世界格局。

  然而,在欢呼雀跃之前,我们也要保持一定的冷静和理性。因为这些结果还没有经过同行评议和其他实验室的复现验证,也没有得到主流物理学界的认可和支持。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专家和网友对这些结果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在方法上,有人指出,这个韩国团队使用了非常简单和粗糙的测试手段和设备,没有遵循国际认可的超导材料验证标准和流程。他们没有使用四探针法测量电阻率,而是使用了两探针法,这可能导致接触电阻的误差。他们也没有使用SQUID(超导量子干涉仪)测量磁化率,而是使用了霍尔效应传感器,这可能导致信噪比的问题。他们还没有使用AC(交流)激励信号测量临界电流,而是使用了DC(直流)激励信号,这可能导致热效应的干扰。他们甚至没有使用标准的温度计测量温度,而是使用了红外热像仪,这可能导致温度分布的不均匀。

  在数据上,有人指出,这个韩国团队提供的数据和图表非常模糊和不完整,没有给出足够的细节和参数,也没有给出误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他们没有给出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完整曲线,只给出了几个离散点。他们也没有给出磁化率随温度或磁场变化的曲线,只给出了一个磁滞回线。他们还没有给出临界电流随温度或磁场变化的曲线,只给出了一个临界电流密度的值。他们甚至没有给出LK-99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只给出了LK-99薄膜的X射线衍射图谱。

  在理论上,有人指出,这个韩国团队提出的机理非常牵强和不合理,没有得到任何理论模型或数值模拟的支持。他们认为LK-99中存在量子阱(SQW),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铅磷灰石结构中会产生SQW,也没有给出SQW的能级结构或波函数分布。他们也认为LK-99中存在隧穿效应,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隧穿效应会导致超导性,也没有给出隧穿效应的概率或速率。他们还认为LK-99中存在迈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但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迈斯纳效应会在室温下发生,也没有给出迈斯纳效应的理论公式或实验数据。

  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韩国团队声称发现的室温常压超导材料LK-99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还需要经过更多的验证和检验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在此之前,我们不妨保持一份谨慎和怀疑的态度,莫轻易相信一些夸大或虚假的宣传和报道。毕竟,在科学领域中,“看到就是相信”并不总是成立的。有时候,“相信就是看到”反而更符合事实。

上一篇:10月12日晚报
下一篇:可行性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