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 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专题协商会 委员发言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4-29 19:05:28 点击:1次

  习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我省加快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格外的重视,将之列为今年省政协首场月度专题协商会的主题,由费高云常务副省长和我牵头负责。为筹办好这次活动,唐良智主席亲自审定方案,多次听取汇报,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和明确工作要求。在筹备过程中注重把握了以下三点:

  一是注重凝聚合力。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商联以及科技厅、教育厅等承办和协办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成立专题调研组赴合肥、滁州以及浙江省金华、温州等市调研,动员省各派、工商联、有关市政协以及部分政协委员、特邀专家、企业代表协同深入调研,共同把脉研判形势问题。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发挥“第三只眼”作用,保持开放的态度推进工作,从政府、行业、企业、服务商等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问题,委托中安在线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分析,力求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

  三是突出精准有效。着眼发展大局,体现特色个性,提高意见建议的针对性和效果预期,努力让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成为协助各部门把工作做深做实的平台载体。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我省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助力新型工业化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和应用,成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市之一,2023年带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居全国第6位,技改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25.2%、22.7%,增速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5位。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与社会期望还有不少差距,服务商和平台对工业机理、工艺模型和数据信息等沉淀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企业转型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样板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场景不多;基于企业内在需求的政策供给尚不精准有效,转型发展的生态保障体系有待夯实等。结合前期调研,这里谈四点意见。

  一、聚焦深化转型优化政策机制。实施数字化转型2.0。当前数字化转型工作已进入推广和攻坚阶段,要在总结梳理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坚持问题效果导向,深入研究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卡点,聚焦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强化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转型意识。优化工作运行机制,组建综合服务型专家委员会,为各级政府和公司可以提供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推动从“单个企业试点自发学样”向“细分行业有组织深化推广”转变。出台差异化政策措施 。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协同发力,真切关心企业需求和全生命周期竞争安全,统筹考虑转型必要性和可行性,区分企业数字化不同阶段关切,制定各类扶持性政策,增强转型内生动力。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进设备更新与数字赋能相融合,提升整体能级。构建服务主体与制造业主体融合发展机制。从现实情况去看,成功的典型案例都是制造企业后面有一个甚至一群软件服务商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个性服务。引导服务商和制造企业在深入研究工业机理,充分理解业务生态、市场需求、价值创造基础上,对整个生产设备、流程、运营销售等全过程进行场景化、数字化,完善服务主体与制造业主体融合发展机制,推广合作典型模式,引领数字化转型。

  二、立足长期效益鲜明工作导向。坚持价值导向。聚焦让企业看到转型价值,优化资金补贴方案、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免费诊断服务、提炼共性需求开发转型通用资源池、分层分类开展精准个性服务,推广服务商与制造业企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等,提升公司获得感。坚持创新导向。聚焦制造企业智能优控能力建设,强化行业机理研究,用数字化赋能流程再造、柔性生产、新产品研发、个性化定制、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市场预测等,突出网络站点平台和软件服务商对制造业知识学习功能,深化对行业模型、数据信息等积累、开发、利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坚持安全导向。搭建政府监管、骨干服务、生态协同的安全服务体系和运维系统,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开展数据安全定制服务,优化风险监测等技术方法,实施特殊工艺场景等企业命脉有效防护,提升公司转型安全感。

  三、紧扣转型发展加速引领带动。推进平台建设赋能带动。创新打造“1+16+N”平台体系,以提供应用基础服务为重点,实现各级各类平台共建共享。聚力培育省级“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和专业型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提高综合服务效益。突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航带动。以行业链主企业为龙头,打造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积极谋划培育行业大模型,开放先进解决方案及应用场景,组织上下游企业组织沉浸式学习,“链式”带动整个行业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促进行业转型发展。打造样板工程示范带动。选取条件成熟的细分行业、试点企业和服务商,全流程、全过程整体打造行业综合性整体样板;提炼不一样的行业、不同企业的共性需求,以解决关键共性问题为目标,研究开发基础通用样板;突出企业个性化需求,精细化解决具体应用场景问题,打造场景样板,针对性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推广软件服务包聚力带动。优化软件服务包推广应用,从注重软件包发放数量向注重真应用、可互通、可迁移、安全保障转变,以制造业企业价值创造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巩固存量效果,拓展增量应用。

  四、突出要素保障强化生态支撑。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专网和全连接工厂建设,重点推动5G网络由“广覆盖”向“精准覆盖”转变,并全面融入现有制造体系、制造流程和制造设备。围绕标识数据相关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推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坚持应用场景导向与共性算法研发相结合,促进大模型技术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场景延伸、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与制造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底座。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数据汇聚,打通壁垒,畅通供需桥梁,探索数据确权、分配、交易和监管等机制,构建新型商业生态。强化数据治理,组织数据二次开发利用等,提高供给质量,发挥支撑作用。增强专业人才供给。加强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实际的需求对接,围绕数字化衍生的新职业、新技能、新工艺推进订单式人才教育培训,开发相应电子证书和技能证书,精准服务人才需求。加强金融服务支持。探索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风险投资基金、保险及保费补贴等新模式,创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理财产品与服务,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方案,助力数字化转型。

  【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会委员,安徽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莉莉】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带动作用 推进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数字化转型,通过“园区+平台”方式,开展“一区一业一样板”试点引领,引导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制定数字化转型总体工作方案,加快传统工业公司升级改造。但部分示范园区的优势以及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突出体现在:

  一是样板总量不足,辐射性不广。第一批省级示范园区21家,与全省13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总数相比占比较少。省政府对每个示范园区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奖补,85%资金奖补用于补贴参与企业,而工业园区参与程度与行业阶段、地方财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对后续示范样本点申报能动性较弱。二是产业生态不全,成效性不佳。数字化平台、服务、人才缺乏,转型后使用和维护成本比较高,而我省传统制造业占比仍然较大,“芯屏器合”产业规划布局也处于发展中期,绝大部分开发区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导,公司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迫切性不足。三是样板带动不大,示范性不足。数字化转型宣传力度不足,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够,对转型收益缺乏直观感受;示范园区间联动较少,缺乏有效成果归纳和展示。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示范园区验收评估省级标准,适当提高建筑设计企业层级,市级可统一招标确定建筑设计企业库,统一数据模块和建设方式,减少基层投入,提升各县区政府创建主动性。同时,将工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与智慧园区建设数据互通起来,提高数字化转型数据质量。持续推进样板点建设。统筹全省数字化转型建设规划,按照“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的思路,在“抓点、成线、促面”上下功夫,持续推进“一区一业一样板”建设,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带头落实数字化转型意向,以在全省起到带动作用。依据产业特点定制转型策略。将数字化转型与各市、区优势产业结合起来,突出不一样的行业不同产业特点,重点打造一批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转型样板,梳理提炼共性问题和应用场景,以此带动区域数字化转型,便于总结经验做法,为全省其他工业园区提供示范。前期也可在合肥、芜湖、滁州等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为试点,由省直部门牵头打造几个高标准核心示范园。

  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鼓励三大运营商、智慧园区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公司参与工业数字化转型,发掘市场潜力,在数字化应用能力、提质升级、可推广性等方面做示范,推动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对于部分优质和发展前途良好的企业对模块化项目可免费推广使用。灵活运用扶持政策。做好政策资金引导作用,给出更灵活的扶持方案,可通过类似分年度分批次享受政策的模式,既减轻财政金钱上的压力,也让企业“建起来”的同时充分将系统“用起来”。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根据示范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对于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对于大规模的公司和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则能够给大家提供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其他支持。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示范区内的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研发技术和人才教育培训,为后续数字化应用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加强示范园区后续考核。建立持续的跟踪评估机制,强化已建成示范园区后续考核,定期对示范区的转型进展做评估,及时作出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确保转型目标的实现。做好数字化转型宣传推介。在示范区内发掘和推广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通过媒体宣传、行业交流等方式,激发更多企业的转型热情和创新活力。针对企业可通过新闻媒体、报告交流会、标杆案例以及实地参观等形式,安排企业间的数字化交流互动,加强企业领导转型意识,打消企业顾虑,加快企业转型步伐。针对园区可通过宣讲会、推介会、评选会等方式加大标杆宣传力度,展现政策支持力度,给予评奖评优倾斜让样板园区总结经验做法,做到成果共享。鼓励样板园区结对共建。探索示范园区联系共建制度,由示范园区向在建园区传授经验,促进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和经验交流,共同提升区域内的数字化转型水平。

  【省政协委员,民盟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民盟省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张雷】

  近年来,我省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以“数智”赋能,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46万个,大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软件的采购成本和应用门槛,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企业实际的需求不强。目前,规模大一些的企业一般都定制开发工业操作系统,软件包不足以满足生产流程的优化、精准化营销、商业模式创新等需求;中小微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开发、部署、运营和维护需求,有的生产流程简单,对数字化软件需求不大,有的已自行购置相应软件,替换意愿不强。

  二是软件匹配度不高。中小微企业行业差别较大,企业自身基础不同,对软件产品需求也是各式各样。目前我省市场上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服务大多是提供通用型解决方案,尽管羚羊平台已有152个软件服务包(其中企业管理类软件有60个,面向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工业流程36个)供中小微企业选择使用,但仍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一体化需求。

  三是现有服务能力不够。一方面,软件服务商因人力和资金不足,过度依赖政府部门通过会议宣传、实地走访、入企指导等形式进行推广;另一方面,部分软件服务商缺乏对用户企业的体验反馈机制,两者之间有“数字鸿沟”,软件服务更新迭代缓慢,无法适应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

  一是提升软件产品质量。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广泛征集市场应用率高的工业软件,动态调整和扩充软件产品的采选范围。以促成企业应用实效为目标,由平台牵头会同软件服务商对公司制作管理中的痛点难点进行梳理,持续改进和优化其数字化软件产品,包括增加或修改产品功能、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和优化性能等,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数字化应用门槛,提升生产管理效能。

  二是提升应用服务水平。充分的利用羚羊等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扩大推广渠道,搭建数字化软件服务包应用入口,公示应用流程,帮企业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明确要求各软件服务商增加服务团队力量,对已发放的3万余个数字化软件服务包使用情况做跟踪问效,持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软件服务包应用指导和服务。引导数字化软件服务包供应商提供更具垂直场景适配性的线上办公、财务管理、远程协作、协同开发等普惠小程序、工具包,提供易于使用、功能强大的“智能工具+服务”。搭建数字化软件服务平台,面向中小微公司可以提供使用咨询、政策宣讲、协同创新等全链条服务。

  三是提高企业应用效能。建立运行维护服务责任制,成立工作专班,全省16个市建立服务团队,根据相关要求开展软硬件资源和开发工具的接入、控制和管理,规定故障响应时间,提高用户满意度。对优秀应用案例进行推广,对软件使用率和满意度进行排名,择优动态上浮资金结算比例,调动软件包应用积极性。持续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动态清零”,提高数字化诊断企业覆盖面,引导被诊断企业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精准帮企业对接数字化政策和要素资源,推动更多制造业公司实现“数字蝶变”。

  四是加强培训推广力度。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或研讨会,由专家对数字化软件服务包的使用方法、技巧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同时对企业首席数字官等进行有关的培训,帮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化软件服务包的应用,及时解决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出免申即享服务,指导中小微企业入驻工业网络站点平台,补贴中小微企业应用基础核心型软件服务包,并鼓励各市安排资金支持采选软件。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了解和接受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扩大软件服务包推广应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近年来,我省制造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汽”势磅礴,其背后离不开数字化转型这一重要引擎。数字化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浪潮,正加速推动首位产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合肥江淮汽车集团新港基地通过打造世界轻卡行业首个智能制造平台,在数字化管理的加持下,实现智造现场“人-机-料-法-环-测”的广泛互联和感知,新港基地平均生产效率提高30%。芜湖奇瑞通过“海行云”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从订单到交付时间由21天缩短至16天,核心零部件扫描防错率100%,库存周转率提升30%,设备利用率提升20%。同时,首位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首位产业制造数字化转型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双跨”平台3个,其中,科大讯飞“羚羊”平台是全省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奇瑞“海行云”平台是我省唯一一家源于汽车产业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但平台在整合上下游企业信息、挖掘海量数据价值、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方面仍显不足。

  二是数字赋能首位产业有待进一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首位产业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研发设计、生产调度、仓储物流、经营管理、汽车金融、汽车服务等多个领域,是附加值较高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这些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深度不够,引领首位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对首位产业的支撑有待逐步加强。汽车产业正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发展,然而与此相关的5G网络、数据中心集群等新型基础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发展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丰富。

  一、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加快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充分的发挥我省国家级“双跨”平台优势,努力营造链主领“雁阵”、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打造更多的首位产业“灯塔工厂”。做大“羚羊”综合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分层次赋能首位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整合汽车工业领域的生产要素连接,提升首位产业智能化水平。做强“海行云”专业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通过区块链、跨链通信等技术解决跨界资源共享,打破企业间数据难以互信、企业间应用和接口互通成本高等壁垒,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上链、企业间数字化接口通过平台开放互通、基于去中心化应用实现企业间业务安全高效协同,赋能首位产业智造全链条。

  二、以价值链高端为取向,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通过仿真和模拟技术,在工业设计环节进行可视化建模,在供应链设计环节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风险进行捕捉和预警。积极打造数字化金融平台、采购平台、用户生态平台。通过数字赋能进一步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务交易流,优化资金运行效率;进一步开拓汽车数字化服务领域,加快实现维修保养、故障监控及预警、救援保障、查询咨询、关怀提醒等环节的全面数字化;依托空、铁、公、水立体交通网络,建设长三角多式联运中心,推广智慧物流,为汽车供应链、产业链物流集散提供支撑。

  三、以新基建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汽车城。世界著名汽车城需要完整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全产业链、浓郁的有辨析度的汽车文化、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强大的算力底座。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芜湖建设世界著名汽车城。要加快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以“双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为契机,探索基于车、路、网、云、图等高效协同的无人驾驶技术多场景应用,积极开展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研究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运营平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支持奇瑞对标国际一流车企,全方面提高整车产能,向年产500万辆冲刺;持续擦亮“技术奇瑞”品牌,全方面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支持以奇瑞为首席企业的产业链加速构建共生共荣的“热带雨林”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国际著名汽车城。

  制造业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撑。近期调研中发现,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动能不足、服务不精准、缺乏路径模板等矛盾问题。

  一是转型动能有待提升。受资金、人才、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普遍缺乏系统认知和长远规划。2023年某市组织数字化诊断服务,442家企业中数字化改造意愿较强的不足100家。省内某设备智能运维服务商反映,2015年以来服务的3250家全国客户中,95%以上为央企国企,省内企业仅52家。此外,我省部分“链主”企业对全产业链带动作用不强,如康佳电子“琅琊谷”虽获批省区域型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但加入的主要是自己的上下游配套企业。

  二是转型服务尚需优化。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而市场上各类服务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在细分行业领域业务积累不够,下沉一线、贴身陪跑、在线优化能力不够,难以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目前转型项目以服务商自主上门推介为主,缺乏权威的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不利于企业需求与服务商优势领域的精准匹配。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某市制造业企业引进的3家双跨平台(华为、浪潮、忽米)均为省外服务商,我省羚羊等头部平台在制造业垂直领域市场占有率仍有待提升。

  三是路径模板不够清晰。浙江金华市兰溪、东阳、永康等县区分别聚焦纺织、磁性材料、电动(园林)工具等本地优势产业实施“一县一行业”数字化改造,“找准公约数、试成一批样本、带动一片企业”效果明显。而我省部分县区产业链谋划布局不够,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完善,增加了数字化转型的推广难度和实施成本。部分企业反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仅100个,希望扩大政策覆盖面。

  一、强化资源整合凝聚转型合力。加强宣传推广和学习培训,提升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意识。整合制造业企业、服务商、高校和职业院校资源,健全数字化人才教育培训机制。支持产业链龙头、装备制造和软件企业组织联合攻关,促进服务平台和智能设备优化升级。按照“链主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服务商做推广”的思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助力中小企业“链式”转型。借鉴北京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细化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达标水平参考指标,对赋能公司实现数字化转型达标的园区、服务商等,按项目金额特殊的比例给予奖励。通过数据资产入表等方式,推动数据资产化、价值化,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应用,加快设备上云步伐。借鉴中国(温州)数安港经验,健全数据安全制度规则体系、合规论证体系和司法保障体系,破解数据不敢共享、不愿共享问题。

  二、强化制度规范促优转型服务。支持羚羊等工业互联网头部平台牵头制定数字化转型服务行业标准,从重点行业开始慢慢地规范,为市场规范化、数据标准化奠定基础。加强对省内服务商指导和培育,针对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中小企业不同阶段转型需求,开发更为丰富的“小快轻准”轻量化解决方案,加强对首版次软件、示范项目的奖补支持力度。政府牵头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和企业需求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监督管理和分类评价,便于企业全方面了解、精准选择。

  三、强化梯次培育推动试点扩面。借鉴浙江省做法,推广初级数字工厂样本打造、数字化工程牵头总包、行业云平台+“小快轻准”服务、“规范文本+附件”标准合同等模式,破解数据孤岛、转型成本高、维权难等共性难题。按照“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思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中的共性应用场景部分和个性化应用场景部分给予适当补贴。在开展免费数字化诊断服务的基础上,聚焦各地优势产业,提炼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为意愿强、基础好的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数字化改造方案和标准化服务项目,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从“单个企业自发学样”向“细分行业批量式分批次推广”转变。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门类。然而,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工业软件却始终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软肋,特别是设计、分析与制造类核心工业软件。目前,中国核心工业软件落后发达国家20年以上,90%以上核心工业软件被外企所垄断,特别是高端制造工业软件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核心工业软件慢慢的变成了重要的“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安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制造业高水平发展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大省,安徽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业软件企业应用场景资源,这为工业软件的持续稳定发展,进而有效占领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制造业为应用场景,通过构建国产工业软件产业体系,推动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聚集和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吸引各方资源不断涌入,形成新质生产力,必将为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和机遇。然而,相比安徽制造大省的地位,安徽省软件工业发展却严重滞后,省内的工业软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行业软件分布广而散,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高端工业软件产品非常薄弱,特别是针对我省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的行业全栈式工业软件企业极度匮乏。此外还面临着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业软件人才稀缺等困局。长此以往,必将大大影响安徽制造业的高端化与智能化发展。

  工业软件的价值,需要依靠“用”的迭代积累。软件研发端与应用端如何密切配合,加速协同发展是软件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建议政府出台政策举措,指导工业软件产业良性发展。联合有着先进工业技术的工业公司、掌握核心算法和理论基础的科研机构、具有完善软件开发与销售服务体系的厂商等成立工业软件联盟。积极地推进工业软件产业园建设,围绕工业软件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产学研用的良性ECO,形成协同研发新局面。

  核心工业软件指研发设计类、平台级工业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与制造软件。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具有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融资难等特点,需要在企业中持续应用中迭代成长。而平台级工业软件能带动省内应用生态的发展。建议政府下大气力培育和扶持省内研发设计类、平台级工业软件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以点带面谋求突破,以期早日形成我省工业软件的良好生态。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完善工业软件价值评估体系,促进工业软件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推进实施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激发自主创新动力。

  工业软件研发跨学科、跨领域,对人才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和产业实践经验都有较高要求。相关鼓励扶持政策应首先围绕人才战略下功夫,填补关键基础软件技术的人才缺口。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核心工业软件企业在安徽成立研发部,鼓励企业从外省及国外引进工业软件人才,填补短期人才缺口。

  工业互联网是推动安徽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已取得很明显的成效——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持续释放、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多层次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体系持续壮大,已经从夯基垒台的起步发展期,逐渐进入到规模推广的快速成长期,但在平台价值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平台价值赋能能力有待加强。我省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发展参差不齐,头部平台企业还不够强,在整合汇聚控制管理系统、通信协议、生产装备、执行系统、管理工具、专业软件、平台建设等各类资源的能力方面仍然较为薄弱。讯飞“图聆”(服务公司数7.1万个)、中建材“凯盛AGM”(服务公司数1.437万个)、奇瑞“海行云”(服务公司数2.6万个)等国家级“双跨”平台,在服务企业规模方面与卡奥斯(链接企业超 90 万家,服务企业15.8 万家)、百度智能云(超 18 万家)、航天云网(34.05万家)等平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示范带动效应不够。成效直观、可借鉴复制的“身边案例”还不够多,缺乏典型示范应用效果。在2023 年工信部公示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入围名单中,我省仅8个,与山东、浙江、江苏的22、19和18个相差较大。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牵引带动作用还未有效发挥,多数行业领军企业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搭建运营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其功能更多是满足自身需求,在相关服务功能应用、赋能中小企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带动上下游企业“上云”数量有限。

  三是标准规范体系不够健全。当前,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还处在初期阶段,多数典型应用模式尚未开展标准研制,共性标准的制定还存在比较大缺口。我省拥有上百个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但由于数据标准、通讯标准、技术标准、接口协议等不统一,还未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数据驱动”价值尚未充足表现。从区域共享的角度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数据标准规范也尚未完全统一,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数据集成标准还未形成,数据汇聚共享交换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国内不少头部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企业正致力于生态体系的培育和构建,比如华为云发布“携手千家伙伴,服务百万企业”生态联盟计划;360牵头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联盟,帮助制造工厂实现数字化转型,助力智慧工厂解决安全问题。我省应学习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做法,引导和鼓励各重点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整合研发资源、供应商资源、用户资源,培育行业共性知识开放的开源社区,构建基于平台的共创共赢、协同赋能生态。充分的发挥行业组织、高校研发部门、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作用,鼓励制造企业、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等联合成立细分行业工业软件联盟,加强工业软件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

  加快打造产品化、轻量化的适用于中小微企业开办即享的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具包”,助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讯飞图聆、海行云、凯盛AGM等重点双跨平台继续深耕平台建设,不断落地适用于多领域的新场景新应用。重点推动各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链主企业”全力发展行业型或集群业网络站点平台,并通过平台化的方式串联起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好的技术、好的做法,分行业分领域发布有关指南和指导。积极探索“平台+园区”模式,基于平台向下连接企业端生产设备,向上承载控制管理系统,支撑园区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等。

  积极跟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标准化需求,快速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工业互联网领域标准化试点工作,统一各方认识,加强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性应用模式和实施路径典型等方面标准制定,着力推动构建统一、综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依托G60科创走廊,加强工业互联网领域标准的宣传、交流与合作。加快总体性标准、基础共性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持续推进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不同细分行业的应用标准化工作,推动一批团体或企业、行业、区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稳致远。

  我发言的题目是《筑牢信息安全屏障 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中小微企业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就必须要分布在产业链、供应链所有的环节的中小微公司参与。但数据表明,目前数字化转型工作中,79%的中小微企业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2%处于应用践行阶段,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不到10%,存在政府层面积极出台系列政策大力推进转型工作,很多中小微企业却对数字化转型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造成这种两难困境的原因有很多,但毋庸置疑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数据安全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风险隐患影响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与信心。

  数据开放利用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关键,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主要顾虑有:一是担忧发生数据泄露。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企业数据支撑,这一些数据包含着企业的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研发成果等核心信息,但在建模、传输、调取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数据泄露风险,中小微企业限于条件,很难全流程把控数据安全。二是担忧遭受网络攻击。黑客或竞争对手往往会通过邮件附件、链接下载、漏洞攻击等方式植入恶意软件或木马程序,进入到企业内部系统窃取企业数据、篡改数据。三是担忧身份认证漏洞。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将企业大量的业务和信息保存在云端,通过账号密码等方式来进行身份认证调取信息,身份认证方式容易被黑客攻击者利用。四是担忧数字技术自身风险。数字化转型需要依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在研发过程中,本身会存有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比如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

  一、加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自主安全能力建设。在全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全方位构建信息安全生态,打造自主安全、先进规范、稳定可靠的服务平台底座。一是在技术层面,优先选择基于自主安全技术路线的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关键业务应用软件和整体IT架构,加入立体安全防护链,确保底座的“内生安全”。二是在数据层面,从数据资产安全管控、数据安全审计、数据权限控制三方面展开数据安全防护与治理,实现数据从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性覆盖。三是在管理机制层面,从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评价、系统六个维度全面设计,加快构建“横向协同、纵向管控、过程闭环”的六位一体信息安全保障运行体系。要经常性从合规视角和风险视角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以“数据”为核心梳理数据业务流和数据流,要基于数据流通的业务场景,识别关键节点的数据安全风险,最终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动态修正数据安全体系规划。

  二、有效发挥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主导作用。组织有实力、有信誉的网络安全企业牵头,具有安全资质、业务中立性强的骨干公司参与,探索数据确权、分配机制和新型交易模式,构建利益共生、价值共创、数据共享的商业生态模式。以建设基于国产技术底座的安全可信数字化服务平台样板为抓手,鼓励服务商提供深入细分行业,围绕经营管理、研发研制、生产制造等数字化场景,提供安全多样的SaaS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构建低代码、低成本应用开发能力,为中小微公司可以提供低门槛的、可持续的、可定制的安全产品和服务,纵深推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强化政府监管,营造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网络环境。积极搭建政府监管-骨干服务-生态协同的安全服务体系。政府积极跟进平台的指导和监管,协调职能部门依法对各类服务平台开展安全合规性监督检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安全法治教育,加大针对中小微企业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良好网络环境,确保体系整体运作稳定合规,有效保护中小微企业的长久利益,不断激发中小微企业数据资产活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上一篇:2023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和网络安全挑战”专题调查报告
下一篇:【48812】a4复印纸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