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谋划全球能源战略新布局
来源:能源安全    发布时间:2023-12-29 00:41:39

  中海油与雪佛龙争夺石油的商战从美国打到了澳大利亚。近日有新闻媒体报道说,中海油在与雪佛龙的优尼科竞购战打得正酣之时,最近又与雪佛龙在澳大利亚一项价值300亿澳元约合22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项目协议谈判上展开争斗。这给关注中国企业组织全球能源战略布局之路并谋划全球能源合作的人们一个新的观察事由,也引发人们的一系列思考:中国应该有着怎样的海外能源战略布局?企业该怎么样避免实施过程中的政治和经济风险?能源战略与国家外交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们认为,面对目前国内严峻的石油供应短缺形势,要想突破石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参与国外油气田开发、收购境外油气田资产、进口国外油气资源,实施外向型发展的策略是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但是他们提醒,在实施外向型发展的策略的时候国家需要注意尽可能的避免与四周的国家的磨擦,企业应该谨慎从事,以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尽可能地避免政治与经济风险。

  “从一些中国石油公司目前的国际运作人类能看出有更多的中国公司正在海外进行油气投资,而政府对企业寻求海外能源合作的支持也比以前增强多了。”中石油高级经济师宫本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这种支持是有深刻现实背景的。海关总署7月1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表明,上半年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金额达到261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500亿美元。资料显示,1993-2003年10年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66%,而同期的石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75%。2003年,中国已变成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 .1亿吨,而国内供应量却只有1.8亿~2亿吨,缺口达2.5亿~4.3亿吨。到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变成全球第一大油品进口国。与此同时,我国原油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也较高(较好的大庆油田为17-19美元/桶),无法与产油国相比:非洲、中东为3.73美元/桶,加拿大7.17美元/桶,欧洲8.29美元/桶,美国13.3美元/桶。

  在这种形势下,为满足一直增长的石油需求,我国在加紧国内寻找大油田的同时,已把目光投向海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李佐军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成本低廉的优点,走向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石油,实施跨国经营将是我国石油发展的主要战略。

  这种战略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战略。“中国石油海外战略实际上没有过大变化,是过去战略的一种延续与变更。变化的方面是,在国际上更注重新的能源渠道的开拓,以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多的主动权、话语权。”李佐军说。

  据了解,为避免对中东地区的原油供应过分依赖,中国正积极与伊朗、苏丹、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发展关系,加大力度拓展能源供应渠道。中国还与加拿大就投资加拿大石油资源已基本达成总体协议。中国已将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确定为“十五”期间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战略选区。在上述范围内,将重点扩大和巩固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苏丹、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业务,扩大占有的产量和储量份额,建成几个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国的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已在苏丹、马六甲、南美、墨西哥湾和中亚等地区取得了控股、参股和独立勘探开发权,控制海外份额油剩余可采储量现超过4亿吨,建成原油年生产能力1300万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石油企业“走出去”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贸易,购买期货和现货;二到海外开发,获取成品油,三是在国外建生产基地。按照这三种途径,目前,中国的一些能源企业正在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石油公司更是加快了海外战略部署。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为核心的中国石油企业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参与了65个油气项目勘探和开发,累计投资70亿美元,共获份额油6000万吨。其他中国公司也在积极地进行海外收购活动。

  在实施海外石油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们建议,中国需要注意有所侧重。

  根据对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和待探明石油储量的分析,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于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四个地区。专家们认为,这四个地区也是中国未来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潜在地区。

  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是保证未来2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开始上涨的关键,特别是2010-2020年。

  预计到2010年,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将由1997年的10.7亿吨增加到16.15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4%;2020年增至24.5亿吨,占42%。从石油净出口来看,中东仍将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预计其出口量将从1997年的8.5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20亿吨。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国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我个人觉得,海外石油拓展应把眼光重点放在中东地区,不仅因为中国企业介入具有一定优势,更因为这个地区的项目都比较好,储量多,开采成本低,应该有更多的接触。只是我们的祖国既懂专业、又懂阿拉伯语的人才比较缺乏,应在人才教育培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据了解,中石化已经成功登陆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阿拉伯,并在加拿大、伊朗、沙特、加蓬、哈萨克斯坦、也门及厄瓜多尔等国家参与当地的石油及天然气项目。中石油正在执行的44个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分布于世界4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形成了北非地区、中亚地区、南美地区和亚澳地区4个海外油气生产基地。

  周宏春认为,从地理政治学角度来看,中亚诸国是近邻,与我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特别是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企业进入里海开发石油的必经之路,目前该地区的卡沙干油田是世界上最大并且是30年来最重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发现之一,预期可供开采的储量最多达130亿桶油当量,该国政府也有合作诚意,我们该予以重视。

  中海油等企业对美国石油公司的收购行为,已在舆论上炒得沸沸扬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们提醒说,由于中国公司在相关海外收购方面的财务及法律经验有欠缺,要完成这种较大规模的收购并非易事。如果再加上政治与经济的各种风险,中国企业的此类海外战略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企业一定要减少盲目性,注意规避各种风险。

  李佐军认为,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一是市场风险,投资及收购本身不见得就能赚钱,而且收购过程中市场波动、汇率变化等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政治风险,如美国国会对中海油的调查。政治风险有时也跟外交相关。三是因经验不足或考虑不周而存在操作风险。

  企业还一定要考虑投资风险。李国洪说:“我国现在的海外石油拓展做的有些太散了,虽然这样做是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目前的现实是石油价格已经远离了它的开采成本,远离了成本区就没有太多的风险。中国应建立集中的海外石油投资体系,这样集中起来反而会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此外,“企业在实施海外战略时需要注意所在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风土人情、派驻工作人员的安全等几个维度”,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国际贸易处处长吴国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几位专家都强调企业海外投资时一定要注意对政治风险的防范。中科院能源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表示,企业一定考虑到国外投资石油等“敏感”资源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外国政府对石油开发项目的干预、国有化等事情已发生过好多起。李国洪说,石油企业在实施海外战略时,在合理的价位区间内理性收购就可以轻松又有效地规避政治风险,过高的价格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被指责别有政治意图。

  安全风险也是非常必须要格外注意避免的。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我国目前的海外石油战略存在的风险主要是能源安全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石油能否买到,二是石油价格的波动会给我们大家带来不利影响,三是能否把石油给运回来。

  这位专家说:“我们现在关注的多是第一、第三个问题,担心万一人家不卖给我们或者通过封锁我们得不到石油,这种担心是不成立的。石油是一种商品,不可能说在市场上买不到商品,只要价格高,肯定会有人卖给你。即便石油买到了,运输当然也需要担心,因为国际上几大运输渠道都直接或间接地在美国控制之下。但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油价上涨和波动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考虑的比较少。”因此,“如果中国还是靠高耗能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油价波动对你的冲击会更大。中国应该在缓冲油价波动、转变经济结构方面多下功夫。”

  目前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已进入高潮阶段。在中国加紧进行能源的全球战略布局时,与四周的国家及美国等在能源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外交政策。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们认为,能源外交正在成为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新动向。

  种种迹象说明,中国在进行自己的能源战略布局时,非常容易产生冲突的主要有三点:一、对于全球石油资源战略布局及石油开采区域和运输线路等关键点的调整已基本完成的美国来讲,虽然中国在这些关键点上无法与之竞争,但出于政治及其他目的,美国在能源方面对中国的遏制很明显。二、对于能源海外依赖度高于中国的日本来讲,与中国在能源方面的争夺近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对俄罗斯石油管线的争夺,到对东海海域天然气勘探主权的较量,无不反映这一主题。三、对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近邻印度来讲,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会保持强劲增长,它频频地与俄罗斯、伊朗等产油大国签署能源方面的合作协议,势必会与中国产生竞争。

  李佐军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能源竞争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各国的能源需求在增长,从国际市场来看,能源供给还比较紧张。能源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各国为维护自己的长远发展,为了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都会采取一系列手段,包括外交策略,来加重竞争的筹码。”

  以中日能源之争为例,2002年,日本以70亿美元贷款为条件的“插足”,“搅黄”了中国所期望的“安大线”。俄罗斯远东输油管线成为备受瞩目的“政治+能源”项目的典型。日本《东京新闻》7月5日报道称,为了确认和保证在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输油管项目中取得比中国更优先的购油权,日本政府正在考虑给俄罗斯的贷款提高到90亿美元。

  施展外交策略也是国际上常见的一种做法。7月初,在国家主席访问之际,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分别签署多项协议,涉及石油天然气、电力以及金融等诸多领域。不仅中国这样做,国外由国家首脑出面进行能源谈判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李佐军对此评价说:“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能源外交。因为我国的能源短缺,政府目前采取多种手段开拓新的能源渠道,开展与别国的能源合作,企业也到国外去投资、采购。为了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国需要这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