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大事
来源:能源安全    发布时间:2024-01-31 04:37:33

  一种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藏身于岩石细小缝隙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正在世界能源界引起一场革命。它,就是页岩气。

  在日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页岩气”首度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3月16日,我国页岩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公布,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页岩气发展五年规划。

  “谁控制了能源,谁就控制了世界。但是如果谁找到了页岩气,谁就不会被控制。”2011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超过1700亿立方米,为全球第一,在能源外交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方面挺起了腰杆。

  “近年来,国际社会一致认为,页岩气开发是全球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世界主要资源国都加大了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司长张玉清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

  “油荒”、“气荒”、“电荒”,能源短缺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对能源消费大国而言,页岩气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宝库。

  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的《中国2011能源发展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还会促进提高,到“十二五”末期,天然气净进口量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提高到38%左右。未来十几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加,天然气需求缺口将逐渐扩大。

  国土资源部3月1日发布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显示,我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

  法国《论坛报》刊文指出,“未来10年,中国可能迎来新一波淘金潮,更确切地说是开发页岩气的风潮。”

  截至2011年底,我国石油企业组织了15口页岩气直井压裂试气,9口见气,初步掌握了页岩气直井压裂技术,证实了我国具有页岩气开发前景。2011年12月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新发现矿种公告,将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加强管理。

  张玉清说,页岩气革命是改变能源格局的大事,也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件大事。为加快推进我国页岩气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国内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要达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年。“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是,开展资源潜力评价,推进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建设19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块。

  2011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29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进口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张玉清指出,2015年,65亿立方米页岩气年产量相对于中国1000多亿的天然气年消费量来说,比例是很小的。“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探明储量,掌握勘探开发技术,为“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飞跃打基础,是“五年磨一剑”。

  2020年,中国页岩气发展的远大目标是:力争产量达到600-1000亿立方米。

  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工作大多分布在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鄂尔多斯盆地、西北地区主要盆地,这些地区未来有望率先步入商业化开采阶段。“十二五”期间,天然气管网设施完善的地区有望实现页岩气与天然气“同网同价”。

  页岩气往往深藏于地下几千米,开采难度比普通天然气更大,但开采寿命长、生产周期长。

  储量巨大的页岩气,正成为众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国信证券分析师测算,到2020年,如果实现100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相应的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

  一是资源情况尚不清楚,我国尚未系统开展全国范围内页岩气资源调查和评价,资源总量和分布尚未完全掌握;

  二是关键技术有待突破,页岩气勘探开发需要水平井分段压裂等专门技术,目前我国尚未完全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三是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页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需研究制定资源勘探开发准入资质和门槛,以加快其发展。

  张玉清说,美国的开发历程表明,页岩气成功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是理论创新、技术进步、需求推动、政策支持以及独立公司参与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据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能源政策处副处长李成介绍,未来财政部将从多方面扶持页岩气勘探开发,包括加大资源调查评价资产金额的投入,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勘探开发有关技术研发,减免页岩气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以及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免除关税等措施。国家还将比照煤层气补贴政策研究制定页岩气补贴政策。

  张玉清和记者说,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市场运营将创新,商业开发后将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调研员高炳奇透露,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最快将于四五月份启动。这轮招标将由主动邀请变更为公开对外招标,出让的探矿权区块数量将大幅度提升,参与投标的企业也会增加,“第二轮招标的限定条件是资金实力和开发资质,对企业所有制没有限制。”高炳奇说。(本报记者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