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安全报告》:安全事件多发频发 能源结构加速多元化

来源:荣誉    发布时间:2024-04-17 03:04:22 点击:1次

  当前,全球能源发展环境发生深刻转变,四期叠加将使能源安全事件多发频发,风险更趋复杂难料。异常气候与地理政治学冲突引发的综合性能源危机,令能源安全重新再回到公众视野。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近日发布的《全球能源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全球能源价格大大上涨,能源市场剧烈动荡,冲击范围之大之广前所未有,堪称首次全球能源危机。危机事件推动能源结构加速多元化,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博弈愈发激烈,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新阶段。

  当前,全球能源发展环境发生深刻转变,四期叠加将使能源安全事件多发频发,风险更趋复杂难料。

  一是国际格局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冲突和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增加;二是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期,一些“史无前例”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能源应急呈现常态化趋势;三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行业加快低碳转型,与此相伴,新能源供应不稳定,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而化石能源投资不足,加剧市场波动;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在重塑能源系统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报告》认为,全球能源安全评价主要涉及系统韧性、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

  能源系统韧性是指能源系统适应内外部扰动和冲击,并及时恢复正常运转的能力。在能源发展进入新环境、面临新形势下,韧性是平衡“三角矛盾”的有效途径,应当成为新型能源系统的本质属性之一。

  能源安全内涵不断丰富,系统韧性受到高度重视。从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引起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业界深入开展能源安全研究以来,能源安全的概念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演变。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形成了以石油供应和价格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到80年代后期关注能源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安全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能源不可能三角”;再到全球化加速,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页岩革命改变油气供需和地缘政治格局。全球能源治理、贸易通道安全和网络安全等也纳入到能源安全的范畴;如今,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传统能源安全与新型能源安全交织,在更加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提升系统韧性成为应对日益突出的“三角矛盾”的合理路径。

  经过定量评价,全球能源安全得分与地缘政治具有高度相关性。1970年以来,全球能源安全状况在12个年份处于不安全状态,共经历了4次较为严重的能源安全冲击,分别是1973-1974年第一次和1978-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2008年全球能源与金融,以及2022年全球能源危机。3次中等的能源安全冲击,分别是第三次石油危机、21世纪初美国反恐战争和阿拉伯之春。

  除2008年金融能源危机之外,每一次能源安全冲击都对应地缘政治冲突或战争,其中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机和2022年能源危机分别对应,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和俄乌冲突。分维度看,可获得性基于行业周期,受地缘政治主导。当前,从行业周期看能源供需相对宽松,但地缘政治因素使得供需紧张,特别是俄乌冲突长期化及巴以冲突扩大化可能导致长期的地缘政治高风险期,加剧能源安全风险。此外,能源投资是供应的超前指标,2023年能源供应投资预计增长7.3%,但化石能源投资仍未走出2014年以来的低谷,将影响未来供应稳定性。

  可承受性直接受能源价格影响。能源价格大面积上涨是几次冲击的共同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价格承受能力不同,发达国家承受能力更强。过高的能源价格引发通胀,拖累经济增长加剧能源负担。1970年以来,全球用于能源消费的支出平均占到GDP的9.7%,2022年为14.1%,2023年回落至10.1%。2022年全球能源负担已超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水平,但未达到第二次石油危机创下的峰值。

  随着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可持续性总体呈改善趋势,但会出现阶段性的放缓。例如2000-2007年和2021-2022年单位能耗碳排放和单位GDP碳排放下降趋势明显放缓,反映能源转型进程的倒退或停滞。1970年以来,全球非化石能源占比从8.7%提升到2022年的18.2%;中国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9%提升到17.5%。但是,当前阵营对抗带来的产业链重构、成本上升、关键金属供应稳定性等挑战,将会制约转型进程。

  首先,危机事件推动能源结构加速多元化。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掀起了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轮建设热潮。2022年的全球能源危机将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核电迎来发展机遇期。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基本建成。随后发展中国家成为需求增长主力,但储备建设滞后于需求增长,导致整体保障水平下降。今后,完善储备体系也将成为新兴经济体的战略选择。

  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博弈愈发激烈。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动用有赖于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协调。美国页岩革命成功以后,频繁通过制裁产油国等方式抢占市场,促使沙特与俄罗斯合作成立OPEC+,协同控产以维持中高油价。

  而且随着极端天气和风光等不稳定电源的增加,电力系统成为能源中断事故的重灾区,在近三年90余起能源中断事故中占比高达62%,系统对气电、抽水蓄能和电池储能等灵活性电源的需求更为迫切。

  令人担忧的是,国际合作作为协同应急的重要手段,正受到地理政治学的削弱。IEA与OPEC+的立场分化加剧,大国博弈加剧产业竞争和能源安全风险,产业补贴普遍化、贸易政策保守化、能源治理阵营化趋势日益显著,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维护能源国际贸易和市场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的新阶段。全球能源危机已呈现出影响因素复杂化、影响对象综合化和影响范围全球化的特征。提升系统韧性是全球跨越能源转型期、动荡变革期,实现能源安全的指南和桥梁,是应对不确定性、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复盘此次能源危机,不难发现欧盟和俄罗斯忽视结构多元化,遭受冲击后果严重。忽视能力充裕性,欧洲在电力应急和天然气进口方面的调节空间受限。而全球贸易、和价格信号带来的供需灵活性缓解了危机的影响;同时,多国协同应急机制和储备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报告》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升全球能源系统韧性。一是结构多元,重点是推进能源来源和品种的多元化,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二是能力充裕,重点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提升储备和系统备份。三是供需灵活,重点是推进市场化和智能化,构建“集中式+分布式+智能化”的能源系统。四是合作高效,重点是协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利益相关方合作。没有能源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合作不可能实现能源系统韧性。呼吁国际社会从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加强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提高能源治理体系有效性,努力实现全球能源可及、消除能源贫困,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

上一篇:什么是能源安全
下一篇: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