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论文通用六篇
来源:智慧医疗    发布时间:2023-12-08 12:06:09

  【论文摘要】我国的能源工业快速地发展,为国民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是:能源供应能力显著提升,能源节约效果非常明显,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能源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市场环境逐步改善。然而,必须看到能源现状尚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能源工业快速地发展,为国民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是:能源供应能力显著提升,能源节约效果非常明显,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能源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市场环境逐步改善。然而,必须看到能源现状尚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拥有量较低。我国石化燃料比较丰富,煤炭资源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资源保有量为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量约占世界的13%,列居世界第三位,开发潜力很大。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而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石化燃料储藏量很大。但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中等水准的50%,而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中等水准的1/15左右。 第二,能源资源禀赋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和运输压力较大。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近海海域。能源消费地大多分布在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交通运输压力很大,成本比较高。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开采难度较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 第三,能源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压力较大,将在长时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气、贫油,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比较落后,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多数来自。因为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和家用电气的迅猛增多,油气消费很大,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 二、制定全球化的国家能源发展的策略 1.能源发展的战略定位。新阶段研究能源战略定位十分重要。从总体上看,我国是能源短缺型国家,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保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长期稳定供应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2.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选准能源合作的重点战略区。从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角度看,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应为中国利用国外油气资源重点战略区。许多国家表示欢迎中国到他们那里投资油气资源,促进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我国应当充分的利用自身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品的优势,向他们出口,换取合作勘探开发能源的机会,互惠互利,加快彼此的经济发展。四周的国家,比如中亚和俄罗斯,油气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陆路相连,具有陆上运输和管道运输的便利通道。中亚―俄罗斯又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统筹考虑和积极地推进中哈、中俄油气勘探开发和正在修建和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项目合作。缅甸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越南近海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也很丰富。蒙古的石油、煤炭开发潜力也很大,运输路线短,具有成本低的优势。除上述重点战略区外,对澳洲、拉丁美洲及我国近海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也不应忽视。通过“走出去”合作开发,不但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和劳务出口,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二,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完善油气贸易体系,保障油气运输安全。应当明确,21世纪上半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目前,我国已变成全球第二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均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0年之后,我国将会超过美国而变成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必须加强完善多元化的石油贸易方式、贸易渠道,以及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以规避世界石油市场的风险。在运输方式上,应积极组建远洋船队,增加原油进口的自运量,

  进入21世纪,在中国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进程中,能源供应短缺的矛盾再次突现。煤炭供不应求,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50%,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从国情出发,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应从利用和开发两个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 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当前和今后时期,中国能源供需矛盾中最为突出是石油供不应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是1.67%,而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6.84%,这一“低”(产量低幅度增加)和一“高”(消费高幅度增长),是造成中国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石油净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基本原因。2011年,中国原油产量17500万吨,石油消费量29000万吨,两者之差达到11500万吨,当年石油净进口量接近14500万吨。纵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二十年及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石油生产和消费增长中这一“低”和一“高”的局面仍将持续,石油净进口量和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将增高。由此产生的石油和能源安全供应问题的处理方法是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 合理开发和优质利用国产煤炭,替代石油进口。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选择,因为煤炭是中国能源的支柱。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都采取以煤代油的政策,除了汽车、内燃机车、航空、以及石油化学工业原料一定要使用石油以外,其它领域(如窑炉、发电等)都可以用烧煤代替烧油。这里要强调的是,以优质利用煤炭来替代石油进口。开拓煤炭的清洁和优质开发利用,是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实践证明,煤炭与油气一样,是可以清洁和高效利用的能源。提高煤炭洗选的比例,增加煤炭用于发电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开发水煤浆、煤炭液化、煤炭气化和煤基燃料甲醇等先进的煤代油技术,将为煤炭变成优质能源提供广阔的发展前途。 增加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进口。这能促进中国油气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并能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利于政局稳定。所以,这也是一个良策。石油地质勘探的成果显示,中国石油尤其是天然气增加储量和产量还有一定潜力。当前和今后的任务是,逐步加强油气地质勘探,找准有利的勘探方向和目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增加资源后备储量;使用先进开采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建设远距离输油管线;增加必要的建设资金,满足维持和增加油气产量要求。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这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一种补充。中国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已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进入了良性滚动发展阶段。由于这是一项竞争强、风险多、资金大的业务,需要站在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层面给予重视,一方面要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与资源国完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政策特别是财税、信贷上给予支持,支持企业“走出去”。关键是要选准国家和油田,要做好各种采油国家和油田的方案比较,包括经济比较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较好的方案。与通过贸易途径进口石油相比较,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是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途径,目的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 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进口。这也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核电是当今世界上与煤炭、石油并驾齐驱的支柱能源之一,具有清洁、安全和高效的特性。发展核电,曾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两次世界能源危机后解决能源供应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加快发展核电,是提高核工业技术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的必然选择。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中应该有它合理的战略位置。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节约用油,替代石油进口。与上述各个开源措施不同,这是一个节约措施。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应当始终把石油节约放在首位。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节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强制淘汰高耗能设备,应用高效节油设备,严格制

  内容提要: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缺口日趋增大,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供求因素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21世纪,中东石油的储产量仍居世界之冠,战略中心地位将不改变,我国将不得不倚重中东石油,但面临挑战。因此,我们应探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中东石油战略。 论文关键词:中国 中东石油 石油安全 作者简介:杨中强,男,1969年9月生,华东师政系博士。 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仍趋加重,而中东石油将是中国不得不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战略的眼光,关注中国石油安全趋势,研究和确定中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做好中东石油大文章。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ro年后我国石油将可能出现衰减,据专家估计,到2005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分别达1.8亿吨和2.5亿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之一斑。 一、中国石油安全态势我国石油工业经过30一4O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石油产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然而,在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严峻的形势。其中最令人担优的就是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说oo年代以前,我国石油还自给自足,“略有节余”的线年开始则一直人不敷出。我国虽是石油消费大国,但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却相对贫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3%。不仅如此,国内石油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人均产油量仅占世界水平的21.4%,①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率仍将下降。 客观上讲,我国未来石油短缺仍将进一步增大,2005年我国石油缺口t将达0.5亿吨,而到2010年,缺口量将增大到1.17一1.42亿吨。②2001一2010年,石油供量增长将在1.08一1.81%,一般来说,中国石油的供给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将影响其石油安全。 二、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供给性因素 1.石油资源状况。目前,中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114.93亿吨,仅占世界总量7.7%,居第9位,③而人均占有量仅ro吨,居世界第41位。④此外,中国的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3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者,我国剩余可采储量连年徘徊不前,储采比为14:l(而世界 石油论文出石油 我国现在的石油储t仅能生产2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科学技术进步了,石油储里亦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因世界石油发现的高峰期已过,1985一19叭)年全球新增储里仅有25%是新发现的。据统计,地球上的大部分常规石油资源已被发现(约为oo%),是导致石油发现率趋低的根本原因,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显然,中国也不例外。 2.石油生产能力。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已进人中晚期,出水比出油还多,自然递减严重,难度增加,成本上升。其实,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油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现已达到增长曲线的顶点;虽然中外地质学家认为我国海洋石油丰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战略的大型油田。自1982年以来,我国累计投资62.5亿美元,仅获得40 亿吨石油储量,其中近期可供商业性开采的储t还不到50%。真乃杯水车薪;我国西部石油开发已启动,此乃我国“东稳西进”战略的重大举措。但投资大,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形成规模至少10年),即使发现了大油田,恐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总之,中国石油生产有较大飞跃的可能性不大,到2010年左右,原油产t不会有大的突破。 (二)需求性因素 首先,一般而言,石油摇求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据估计2(XX)一2010年,中国仍将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因而国内石油消费必将“水涨船高”。其次,今后10年第二产业在中国发展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将继续加强,石油消费必将持增。此外,自“轿车工业在我国开辟新纪元”以来,我国国产轿车年产最已达30多万辆,进口t亦已接近此数。所以,在我国汽车工业大展宏图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一幅石油狼奔系突的画面。再次,人口增长是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人口数为12.9亿,到2010年、2015年将分别达到14亿和巧一16亿。这必将增加人口对石油的需求。从趋势上看,人均CDP愈高,人均石油消费亦愈大。 此外,中国在能源替代和节能方面

  2011年12月10日,怀柔区棱草村西南的北京电力50万伏环网昌平和顺义线路上两座输电铁塔,因周边村民盗挖沙土,使其塔基几乎就要成为孤岛,随时会有坍塌的可能。一旦高压铁塔倒塌,全市电力环网将彻底瓦解,北京将会陷入一片漆黑。 北京有超过60%的电力是从外省市输送来的,主要通过山西、内蒙和河北有限的几条22万和50万高压输电线路接入城市电网,全市目前仅有四座50万伏变电站。受到威胁的两条线路是昌平变电站和顺义变电站的联络线万伏变电站进行峰量调剂,每条线万千瓦时。北京超高压公司有关人员表示,如果将电力比喻成血管,50万伏线路便是人体的大动脉,“大动脉一旦被割断,将直接威胁全市的电力环网,导致全市电网瘫痪。” 由于输电铁塔倒塌造成大停电的例子是非常多的,2003年12月27日山西三个初中学生应贪图小利,盗窃高压输电铁塔上的螺母卖钱,导致22万伏高压铁塔倾倒,造成晋城市大面积停电,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万余元。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象征的高压输电线路和电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纸老虎”,不要说人为破坏,就是一些有限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也可能造成它的瘫痪。去年8月,一阵大风卷起了彩钢屋顶和一些泡沫塑料挂上了高压电线,使高压电线短路,造成上海市区大面积停电。嘉定黄渡镇变电站50万伏的6条高压线条出现跳闸,经过重合闸后,仍有3条涉及到22万伏的线路“因为永久性故障”未能恢复供电。大风、大雨、大雾、地震都可能使电网陷入崩溃,一旦崩溃,需要数小时甚至数日才能恢复。 北约干预南斯拉夫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攻击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使用石墨炸弹破坏电力设施,切断电力供应,让住在高层建筑的城市居民没电没水,上上不去,下下不来,水喝不上,饭吃不上,电灯、电脑、电视、冰箱全部没法用,连厕所也没法使用,最后达到“不战屈人之兵”的目的。“911”事件之后,国际分子更加看中袭击城市基础设施,其中高压输电线路和天然气管网成为他们最为青睐的目标。由于这些目标分散,不易保护,而攻击后产生的影响又非常大,所以成为国际反恐的一道难题。2002年2月28日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因有破坏分子向一个24小时都有专人守卫的并有6英尺高的围栏变电站投掷了铁轨的道钉,结果造成2个多小时的大面积停电,直接影响到部分赛事的正常举行。 供电安全一直是高悬在北京头上的一把利剑,时时刻刻威胁着首都的安全,乃至威胁着整个国家政治、军事和金融的运行安全。长期以来,北京对外埠电力的依赖过大,而且情况愈演愈烈,市内能够真正派上用场的只要东边的国华和高碑店华能两座热电厂,以及西边的高井和石景山两座热电厂,不到北京电力负荷的30%,远远低于安全自保的最低基本要求。许多重要的输电线路同跨一个地震断裂带,同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甚至几条线路并驾齐驱。一次地质灾难,一场大雾冰凌,一次有组织的都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中国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北京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心脏,一旦运行瘫痪,对于整个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自“911”之后,特别是2003年的北美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大停电事故之后,各国都主张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尤其是能够同时使用天然气和柴油的分布式能源可以最有效地解决城市的电力和能源的综合供应安全问题。它的好处是电网瘫痪了,局部可以保障供电,天然气管网停气了,还可以采用柴油。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不是备用的,而是保持运行的,不仅发电,还可以利用发电之后的废热供热制冷,能源利用效率是常规能源供应形式的1.5~2倍,污染排放更低,经济性更好。这一技术正在发达国家构筑新一代的能源系统,有人称之为“第二代能源系统”。 目前,北京的试点工程已经展开,北京燃气集团大楼地下室内一个楼宇发电厂正在运行,不仅满足了北京天然气指挥中心的电力保障,同时可以在夏季利用发电后的废热生产制冷冷水,冬季供应采暖,以及卫生热水。市政府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规定”和鼓励政策。相信这一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北京的电力安全问题。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北蜂窝路8号中雅大厦A座14层 邮政编码: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本国的石油供给安全,石油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大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国内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石油需求急速上升,2008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38965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1.3%。国际油价波动通过石油进口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隐患。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全球石油衍生品交易,尚未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在世界石油定价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权利,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加快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有着紧迫而深远的意义。 石油期货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石油交易的迅速增长,国际油价也开始剧烈波动,给生产商、炼油厂、贸易商以及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在此背景下,1978年,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进行了取暖油的期货交易,这是第一个石油产品的期货交易;1983年3月,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首次进行了原油期货的交易;另外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还推出了无铅汽油和丙烷的期货交易。人们建立石油期货交易合约来对冲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石油期货现已变成全球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期货是一种集中交易标准化石油期货合约的交易方式,即交易双方在期货交易所通过买卖期货合约并根据合约规定的条款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的交易行为。石油期货交易的出现满足了市场贸易当中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以及风险投资和资源配置的需要,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纽约商品交易所、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是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三大石油期货交易所。 1.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功能是指生产经营者经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有效规避、转移或分散现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产生的风险。套期保值,是指在签订买进或卖出实货合同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合同到期日相近、数量相等的期货合同。合同到期时,由于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出现的盈亏,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赢得到抵消或弥补,使价格风险降到最小。 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原油生产商、炼油厂商和油品消费商都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价格风险。原油生产商在现货市场上是要卖出原油,当原油生产商认为油价会上涨时,他们在其原油出售协议签订日或能够合理确定该项活动将发生之日起,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进”期货合约的操作;等到履行现货合同时,再卖出期货合约进行平仓。油品消费商是在现货市场上买入油品,在油品价格下跌的形势下,就在现货市场卖出油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开展“卖出”套期保值操作。炼油厂商既在现货市场买入原油又卖出油品,因此他们背负着原油和油品的双重价格风险。炼油厂商需要进行套期保值的对象是原油价格与油品价格之间的价差。这样,当未来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将手中的期货进行交易后,就可以使现货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从而以极小的成本就可以使现货保持原有价值。 2.发现价格 发现价格功能是指在石油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众多的石油生产商、经营者和投机者聚集在一起,以生产成本加预期利润作为定价基础,对商品未来价格进行行情分析、预测,通过有组织的期货交易所公开竞价。他们的竞价可以代表供需双方的力量,这个价格是各方普遍接受的价格,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货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现货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形成。石油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大多都熟悉石油市场的行情,有丰富的经营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渠道和一套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这样形成的价格基本反映了供需变化的趋势,同时克服了现货市场分散交易所形成的现货价格对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它一方面为世界范围的现货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定价依据;另一方面使企业能够根据此价格信号,指导将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石油期货价格具有反应供求关系的连贯性和超前性,可以有机地、动态地反映当前的、变化中的和变化后的供求关系,使价格机制更为完善,价格信号更为完整并具有预期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消除了价格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所造成的盲目性和波动

  当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那一刻起,学者和企业家们就开始重新审视人作为资源的意义,人不再被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商品要素单纯地通过货币来交易,而是被认定为具有深度潜力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对其不断开发和挖掘,成为企业超额利润的源泉,拥有一批具有企业精神的高效能团队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之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是决定该企业行业地位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维护和提升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安全性就成为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是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总称,或这部分人口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宝贵的资源。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报告中指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要源泉,除了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质投资以外,更主要的是靠人的能力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民族的兴衰,对于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实现经济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

  安全(safety, being safety; freedom from danger)即平安、稳妥。安全科学技术对安全的定义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和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性是安全的隶属性。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S.M.马拉斯基(1992)对安全进行了属性区分,即安全包括“功能性”和“状态性”定义,“功能性”定义是指消除能导致人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或财产破坏或损失,或危害环境的条件的属性;“状态性”定义可理解为“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即没有危险,不发生事故、灾害,不造成损失、伤害的状态。因此,“功能性”安全是一个过程、途径,“状态性”安全是目标、结果。

  安全的概念最早运用于生产过程中,现有的研究对安全的内涵进行了扩张,它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对该领域所面临的危机的一种客观描述,如粮食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等。因此,广义的安全应该是人类在任何生产、生活或其他一切生存发展活动中不受任何伤害,没有尊严的威胁,能身心健康安全地从事活动。它具有四个特点,即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之分;与危险性和破坏性有关;始终以人为本,与人的生命、生活、生产活动有关;具有一定主观认同性和相对性,不同主体、不同群体对安全的危险性和破坏性的主观心理感受不同。安全的本质属性应包括人本属性、优先属性、价值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对属性等等,具有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现有研究中还没有正式对“人力资源安全”概念的解释,搜索到的相关概念主要聚焦于“人才安全”。人事部人才问题课题研究组针对国家人才安全立法提出了人才安全定义,即人才安全一般是指人才领域内当事主体(包括国家、地区、行业、单位、个人等主体)依据法定责任、义务与承诺(契约),维护各相关主体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流动和激励等相关环节的稳定、有序和高效运行,并面向未来的人才竞争为各相关主体提供综合、安全的环境保障。部分学者通过建构指标体系试图对人才安全提供评价依据和指导。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人本安全”“人口安全”等更为宽泛的相关概念。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学者们对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关注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安全,即国家或行政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安全,主要是指由区域内人力资源素质、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等要素构成的安全等级;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安全,是微观层面上的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企业层面对单个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安全进行探讨和分析,并试图找出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相关措施。

  从现有对人力资源安全微观层面解释的相关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侧重对人力资源现状静态结果的分析或评价,忽视了人力资源动态变化的特性。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多人力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它受到各因素的动力制约而保持着力量的均衡维系人力资源体表面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力量的冲击导致内部力量失去均衡,使人力资源的内部网络结构解体,人力资源的要素重组形成新的高一级状态体,人力资源体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解体――融合――跃迁”螺旋提升且动态演进,如图1-1。

  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源静态特征和人力资源宏观动态发展综合视角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和理论上的深层次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源安全这一概念。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源安全是对企业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描述,是企业内各类各层次的人力资源个体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特征和属性,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内部要素作用力的均衡状态,体现人力资源现有水平与未来竞争力大小,是其静态结果与动态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概念。

  系统支持功能是描述企业人力资源现有水平的属性,衡量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态体是否能保持相对稳定、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是否适应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是否能满足现有组织绩效的需求、现有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是否带来员工的满意度和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等,因此主要有稳定性和适应性两个二级维度。静态表象主要应该包括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等,动态表象能够最终靠组织内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组织内外人员流动的有序性来体现。

  动态平衡功能是描述企业为了提升企业预期增长力而期待获得自主创新和实施变革的能力从而对组织人力资源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真正的安全。根据创新力影响的不同,分为基础创新力和开拓创新力。基础创新力一般是指企业在浅层次创新的角度进行的创新,体现为企业在产品样式或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吸收或应用市场出现的新技术,而且一般技术改革的速度比较缓慢等;开拓创新力是指企业在深层次创新的角度进行的创新,如企业通过大的研发投入来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高技术团队、在产品研制上经常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在产品性能上进行创新、与同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甚至是行业新工艺技术的创造者,而且企业进行技术改革的速度快、面对市场企业总是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技术等。

  人力资源的系统支持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它使企业能获得现有市场平均利润保持正常竞争状态,同时它又构成动态平衡力生成的平台,发挥其“社会助长”作用,组织能够最终靠团队的力量挖掘出成员的潜力,促进成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高。同时,动态平衡力也有利于系统支持力的增强。通过创新力的实现完善现有人力资源系统,促进现有人力资源体安全层级的跃迁,使整个人力资源系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提高所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从而使组织成员产生强烈的组织优越感和依赖感,组织承诺得以加强,组织成员凝聚力增加,人力资源体更加稳定。

  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群体行为“社会抑制”和“从众效应”作用的影响,即在某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并不会提高,根据群体行为这一特点,长期稳定的组织群体难以实现绩效突破,因此系统支持力会带来动态平衡力发展的瓶颈;其次,组织成员创新力的提高必然带来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导致人员流动加速威胁企业稳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个体一旦具有了高效的创新力,就会使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即组织成员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增强,“我能行”的感觉得以膨胀,从而引发员工对增薪、晋升和受重视的需求,而一旦需求没有正真获得满足,就会产生流动意愿,从而威胁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