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能源革命的政策理念与实践遵循

来源:资质    发布时间:2024-03-05 09:47:35 点击:1次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能源供求、能源价格、能源技术和能源地理政治学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要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必须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不能只是小打小闹。2014年6月,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对于实施能源革命的战略举措,习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革命新战略,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这是总揽全局,谋划长远,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能源发展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是一个具有内在作用机制的有机整体,以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生产革命为双轮,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擎,以能源体制革命为保障,以能源国际合作为支撑,共同构筑了习能源革命重要论述的四梁八柱。能源消费革命是关键——将能源消费革命放在首位,意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摆脱仅靠粗放供给满足过快增长需求的思维,转变为依靠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能源供给革命是基础——供给革命就是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一方面要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另一方面要优化开发化石能源,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发展非常规油气,适度有序推动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能源技术革命是动力——技术革命的重点在于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推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能源体制革命是保障——体制革命对能源消费、能源供给和能源技术革命既有激励,也有约束作用。能源体制革命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理顺定价机制,打破垄断,完善市场,规范竞争,加强监管,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体系。能源国际合作是趋势——随着我们国家能源需求量开始上涨,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一直上升,国际油气对国内市场逐渐重要。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全球石油、天然气市场顶级规模的国家之一,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和方式,全方位、深度参与全球能源合作,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既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快速地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显著拉近,在地球村中打造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再一次强调: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热情参加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全球治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业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习能源革命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清洁低碳导向等基本理念,为全面、深入推动能源转型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方针指引。

  中国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最终的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还是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都是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迈进新的历史阶段,党治国理政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始至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能源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是能源发展的落脚点。在贯彻落实习能源革命重要论述的实践中,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用能、贫困人口用能为优先目标,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把推动能源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实施能源扶贫工程,2019年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惠及约10万个行政村和415万贫困户;快速推进能源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一定效果保障。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和方法路径。十四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能否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进工作,关系到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全局,惟有善于运用改革思维破解难题,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进展、有所作为。

  在当前的能源革命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能源体制改革,释放能源发展活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在能源体制改革方面,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加强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和全行业监管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法治和体制机制保障。在能源市场化改革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注重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将经济的良性增长与民生福祉的改善统一起来;协同推进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融资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培育多元竞争主体,打破行业分割和行政垄断,深入推进能源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合理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推进能源革命与绿色低碳转型。

  人因自然而生,也靠自然而活。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甚以往;各类动物种群规模显著下降68%,物种多样性不断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410ppm,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左右,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极端天气频发;同时,灰霾天气、地表(地下)水污染、新化学物质污染、疫情反复等问题此起彼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这些惨痛教训充分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代,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一论断向我们昭示,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中,人对自然的关注才是人对自身存在的关注;只有保持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才是合理的社会;我们要切实把自然看作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作为人的生态需要在人类需要体系中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将会导致人类物质性需要的根本变革。习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文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环境污染产生的物理根源在于化石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已成为全球能源的发展趋向。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所有国家应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共建地球美好明天。

  能源革命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行业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分清主次、把握节奏,积极且稳妥地推进。习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以及战略思维等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贯彻落实能源发展新战略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揭示世间万物皆以系统方式存在,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遵循系统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系统思维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一般的方法。习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

  坚持系统观念,关键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统筹方法谋全局。能源革命是一个涉及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能源科技、能源体制等诸多领域、诸多环节、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变革,如果不运用系统思维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就会陷入顾此失彼、进退失据的境地。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统筹协调各方,优化系统结构,实现全国能源一盘棋。

  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其中矛盾规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原理不仅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带动全局,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抓不到主要矛盾,就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习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一文中也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中国能源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面临着煤炭作为一次能源主力与碳减排的矛盾和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与节能提效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煤炭仍然是一次能源的主力,消费量全球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3,也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费强度高,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面对现实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健全节能法规标准,完善节能政策机制,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培育新动能,切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为了更加精准地节能降耗,正逐步推进以碳排放指标替代能耗指标。对此,党的二十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三)先立后破、以立为先的底线;底线;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对困难、挑战和风险要有充分的估计与明确的研判,做到心中有底;为执行具体行动任务在理念、战略与举措上设定保底方案,做到托底、保底、守底,进而有效远离或规避风险,从而更好地掌握战略主动权。底线;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即,从底线出发,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逼近顶线,努力争取最好最大的战略利益。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认识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习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能源转型事关国计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切不可急于求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国内一些地区采取一刀切、运动式降碳以及踩急刹车等激进政策,盲目压减、关停煤炭生产和煤电项目,不仅影响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也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的底线思维原则,立足我国的资源禀赋,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与能源供应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地推进能源转型。具体来说,先立后破、以立为先就是要先创造出新的,再去打破旧的;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当下煤炭依然是中国能源的压舱石,在全力以赴保存量——全方位稳住煤炭开采量、煤电厂和火电发电量的基础上,优先大力发展新能源,尽最大可能用非化石能源来保证能源和发电增量。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新能源的替代,从而向低碳化乃至零碳平稳过渡。正如习所强调的,必须把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不能丢了饭碗谈转型,必须确保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立足长远,统筹谋划;立足当下,稳中求进。习指出,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在深入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统筹好发展(增量)与减排(减量)工作,以渐进的量变推动能源转型和双碳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面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现实难题,能源革命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从源头上破解资源困境与环境难题的精准对策,为人类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这一战略国策既是驱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引擎,又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一招;既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习能源革命重要论述蕴含了中国推动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理念、战略举措、方法路径及重要主张,不仅为中国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能源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昌灏,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秀江,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23级研究生。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戴厚良:扛起能源事业高水平发展的责任使命
下一篇:《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