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2024会士名单出炉:多位华人学者入选!

来源:乐鱼全站app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4-04 17:17:46 点击:1次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成立于1911年,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营利学术组织,旨在为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AIMBE现有2000余位会士,由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Top 2%)的学者组成,代表了最具创新和特色的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AIMBE会士每年经过国际同行提名与严格评选产生,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其对生物医学、医疗器械、疾病治疗和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京,清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2年在英国史查克莱大学纯粹及应用化学系获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技术探讨研究,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主持研制了生物芯片类产品及配套仪器共60余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共208项,获医疗器械注册证51项,欧盟CE认证证书31个,获批临床诊断类生物芯片行业标准7项、国家标准5项。主编中英文著作各4部,发表SCI论文130余篇,SCI他引4600余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和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等奖励和荣誉。

  程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主任、课题组长、研究员。程震博士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影像中心肿瘤分子影像化学实验室主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克莱瑞-斯坦福癌症早期检测研究中心、斯坦福癌症研究所、放射科及BioX中心副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分子影像、多模态分子探针、放射性诊疗药物的研制和开发。至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用次数2万余次,H因子75 (Google Scholar),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多篇论文工作被新闻媒体和专业杂志报道,曾多次被邀请在本专业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分会主席等、以及交流研究论文摘要多篇。应邀为多个国际基金,大学或研究机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防部、美国能源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德国科研基金会、法国国家研究机构等作为评审专家评选基金申请。同时担任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副主编, Frontiers in Biomedical Physics 副主编,多个专业期刊如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Bioconjugate Chemistry、Amino Acid编委及特邀总编,一百多个专业期刊如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JACS,Cancer Research, JNM等的审稿人、多个国际会议摘要评选人和墙报、口头报告得奖评选人。程震博士2009年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图像引导给药白皮书工作组成员,2012-2014年任美国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会放射性药物委员会董事会董事,2015-2017担任中美核医学会与分子影像学会主席。

  龚启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华西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HMRRC)主任,放射学科主任医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影像”创新群体负责人;现任四川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四川省医学会放射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精神磁共振组主席、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 J Psychiatry)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长期从事放射影像医教研。聚焦精神影像,在神经精神疾病放射影像领域做了系统创新性工作。提出“脑行为偶联”影像学假说,在此基础上取得系列重大神经精神疾病影像学新发现,建立精神影像体系,开创了放射学新领域,被国际同行称为“Leader in the field of psychoradiology(精神影像领域引领者)”。相关工作以通讯作者在Radiology、JAMA Psychiatry等发表SCI论著逾百篇(含“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被Nature、Lancet等杂志SCI引用逾4000次;H指数76,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交叉领域)和爱思唯尔 “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领域)。先后受邀在放射学排名第一的Radiology上发表精神影像邀约综述、在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大会作New Horizons Lecture大会荣誉冠名主题演讲,并在医学影像顶级会议MICCAI年会上作1小时大会主旨演讲。相关成果作为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2项; 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Society Award;牵头制定了精神影像临床指南、受邀领衔主编北美放射医师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承担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和北美放射学会(RSNA)教育课程授课、并参与ISMRM国际专家共识的撰写;相关成果写入国际指南及手册和英文经典教科书、专著和继续医学教育CME培训教材。2016年当选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 Fellow,并获首届中华放射学会 “突出贡献奖”金奖。

  张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2020年上海市生物医学检测试剂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张凡教授任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纳米技术及生物分析, 如早期癌症诊断与治疗,药物储存与释放,体内与体外生物医学成像分析等。在Nat.Maters.,Nat.Nanotechnol., Nat.Protocols.,Nat.Rev.Engineering.,等Nature系列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他引30000余次,H index 95,累计超过4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8-2023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撰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2年科学探索奖、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受邀在Nature conference等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30余次,同时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Nanoscience Section)的执行主编。自主研发的荧光寿命成像设备和探针试剂已实现转化,目前已在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同济大学皮肤病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等单位用于临床前研究。

  陈晓东,南洋理工大学数字分子分析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晓东教授长期从事材料化学和表界面化学研究和教学,通过整合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和数据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研究,在柔性生物电子和人工感知的研究中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在包括Nature, Nature Electronics, JACS, Angew Chem,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30余篇,引用31000余次,H因子95;并申请/授权专利60项。其重要学术成果如下:1) 通过界面化学、超分子化学、界面结构设计,实现功能化柔性器件。例如。具有抗撕裂、自我修复、高拉伸率(400%)特性的聚合物薄膜电极;具有透明性、透气性、机械坚固性、溶液可加工性的基于蚕丝蛋白的柔性器件。2)将柔性复合材料用于生物电子界面,实现了生理传感信号的精确测量。例如,他实现了与植物的接口与通信, 开发了以捕蝇草叶片为驱动单元、共形电极为调制单元的“植物机器人”;研发了可贴在皮肤和服装上的BodyNet可穿戴无线系统,可监测呼吸、脉搏等信号,在拉伸50%时也能保持正常性能。3)生物感知的模拟和扩展。例如,其团队开发了仿生AI数据融合系统,使用类似皮肤的可拉伸的应变传感器收集体感信息,并与视觉信号相结合,实现了高精度的手势识别。这些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下一代个人医疗保健技术、智能传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

  Donglei Fa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Fan博士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颁发的两个著名奖项,即2022年的NSF中期职业发展奖和2012年的NSF职业生涯奖。Fan博士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2021年)和日本奖受邀正式提名人(2017年)。她还是202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惠廷工程学院Ilene Busch Vishniac讲师。

  Yun Fu,美国东北大学工程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跨学科教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大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他是IAPR和SPIE会士,曾获得IEEE和IAPR等颁发的多项研究奖励。

  高金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SW)Simmons综合肿瘤研究中心终生职位教授,兼任肿瘤学、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多年来主要是做针对肿瘤探测及治疗的聚合物纳米医学技术探讨研究,在靶向响应型药物传输,肿瘤诊断用显像纳米探针,以及肿瘤的免疫治疗等多个重要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很突出的成就。在包括Science、Nature系列杂志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被引用超过3万次。

  Yulin Ge,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放射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开发和应用高场MRI在各种脑疾病中的定量测量,包括多发性硬化症(MS)、创伤性脑损伤(TBI)、脑肿瘤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些先进的MRI技术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大幅度的提升了对疾病演变动力学、临床病理相关性和实验治疗效果的理解。

  Lin Han,德雷塞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与卫生系统学院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与高分子材料专业,获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于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Aristeia Capital,LLC担任定量分析师,负责开发和测试统计模型。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担任博士后助理。他2012年11月开始在德雷塞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与健康系统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探索生物材料的纳米级结构-性能关系,旨在为疾病诊断、组织再生和生物启发材料设计的应用提供重要见解。

  金大勇,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杰出教授,生物医学材料及仪器研究所所长。金大勇2002年本科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2003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出国求学深造,于2007年在麦考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在麦考瑞大学从讲师先后晋升到高级讲师、副教授和教授;2015年任悉尼科技大学生物医学材料及仪器研究所所长、澳大利亚国家可集成生物医疗仪器与技术转化基地所长;2017年任悉尼科技大学杰出教授;2019年任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2021年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金大勇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全球领先科研成果,包括创新开拓的国际领先的单分子数字生物成像技术,即利用稀土探针、量子点、微纳激光、纳米晶体“超点”等技术研发的时间分辨和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多项技术参数领先。这一系列技术的开发和科学方法学的探索不仅适用于早期流行病检测、传染病快检、高通量药物筛选、细胞方法学、蛋白组学与免疫组学最终达到精准医疗,而且对农业育种、食品检测、环境科学等领域都起到重要的技术推动作用。

  在新材料学科,他解决了多功能纳米探针材料的可控、可重复和高效率合成的技术难题,为新型材料制备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思路;在开发纳米探测器和纳米尺度表征仪器的基础上,他发现了克服“浓度猝灭”的新方法,从而在单颗粒纳米级别上实现了高浓度稀土掺杂将红外光转换为高亮度的可见光,并实现了时间编码、纳米测力和温度传感,以及超灵敏超分辨成像等技术;在新冠疫情的防御上,他的团队成功研发并成功向西澳珀斯的Alcolizer转化了一项可用于唾液检测并在十分钟内出结果的全新试剂、仪器和方法。

  田博之,芝加哥大学教授。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评委2012年度“世界顶尖青年创新家”,2016年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的“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同年也获得了“斯隆研究奖”。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造细胞交互、 细胞组织纳电子研究、仿生纳米材料与设备开发等。

  声明: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面进行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新华社快讯:据朝中社报道,朝鲜2日成功试射“火星炮-16B”型中远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

  太离谱,双色球又开出奇葩号,24036期竟和24034期重合了5个号码

  库里13+7+7勇士终结独行侠7连胜 东契奇30+12+11欧文27分

  色彩丰富,充满情感和活力的油画︱Jennifer McChristian绘画作品

上一篇:EMPA分享:PNAS环境与能源经济学2018年8月文章摘要
下一篇:结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