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3-10-09 00:32:00 点击:1次

  “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在2022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主席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安全治理发出时代之问,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2023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以下简称《概念文件》),阐述了该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原则,确定了重点合作方向和主要平台机制,全面系统展示了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在世界政治不确定性和风险激增、大国博弈和地理政治学竞争强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持续扩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方案的提出具备极其重大历史、现实和学术意义,不仅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而且从规范、制度与实践的不同层面推动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创新。

  全球安全倡议及其《概念文件》以中国方案推动了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规范创新。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是“六个坚持”,其中最具创新性的是对发展安全和共同安全规范的阐释。2014年习主席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可持续安全强调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是发展安全的核心内涵。发展安全主张通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和冲突的根源,追求可持续安全。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可持续安全,只有发展与安全并重才能实现持久安全。因此,在国际和地区合作中要优先发展议程,通过经贸、基建和产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改善民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推动一起发展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安全。《概念文件》体现了新安全观,在全球安全合作重点方向上特别指出,要“支持各国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等领域合作,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共同安全强调安全的平等性和对各方合理安全关切的兼顾。《概念文件》对“安全不可分割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是冷战期间为促进美苏缓和提出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75年的《赫尔辛基最后议定书》序言。此后,在1990年的《新欧洲巴黎》、1997年俄罗斯与北约签署的相互关系基本文件、1999年欧安组织伊斯坦布尔通过的《欧洲安全》以及2010年俄美《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序言等文件中均提到了这一原则。在这些文件中,“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主要是指欧洲各国的安全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以牺牲别国的安全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安全。中国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假定和价值取向,对既有原则进行了拓展和创新,显示出更强的平等性、包容性和均衡性,既强调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安全结构,更重视在国际互动中协商对话、照顾彼此合理关切以维护共同安全的过程。《概念文件》指出,各国在安全利益上是平等的。这里的安全是综合安全,既包括传统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发展互为支撑,不可分割;国际社会成员享有安全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对应的安全义务。中国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特别强调要重视、照顾和妥善解决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凸显了安全的过程性和互系性。共同安全是国际社会所有相关行为体共同参与的实践,在各行为体相互依赖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个体思维和原子思维无法化解安全困境、破解安全难题,对话协商、相互调适、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是谋求合作与和平的共同安全之道。

  全球安全倡议及其《概念文件》在全球安全治理的制度和架构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积极设想,有利于加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弥合治理鸿沟。

  全球安全倡议及其《概念文件》格外的重视地区安全治理,倡导建立或强化地区安全架构,推动各地区聚焦共同目标开展安全合作。地区安全治理是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地区架构和机制是联合国等全球性机制的重要补充,是消除治理赤字的务实可行路径。世界各地区和次地区由于不同的历史进程、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导致它们虽然处于同一个世界,但实际定位于不同的时空背景和历史坐标中,因而对安全威胁的认知不同,地区安全合作的优先议程也不同。比如,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在欧洲慢慢的变成了最重大的安全关切之一,但是在亚非拉的很多发展中地区,消除贫困、解决温饱、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然是首要关切和优先议程。安全关切和优先议程的不同使得推进和完善地区和次地区安全治理特别的重要。而在这一进程中,地区背景知识、地区行为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地方规范与实践具有高度关联性和重要意义,因此建设地区行为体主导和充分参与、基于地区背景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治理架构是实现有效地区安全治理的必要条件。

  《概念文件》重视地区安全治理的机制建设,提出地区安全治理可通过现有机制,比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合作、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国+中亚五国”、东亚合作相关机制、阿富汗邻国外长会、非洲之角和平会议等,也能够准确的通过现实要建立新机制,比如推动设立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等。

  中东安全稳定是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重点合作方向。《概念文件》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东国家加强对话、改善关系,倡导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壮大维护地区安全的内生力量,支持地区组织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些地区治理倡议有望成为全世界安全治理的重要补充,为构建全球共同安全提供助力。

  全球安全倡议及其《概念文件》鼓励全球安全治理的多元平等参与,呼吁搭建更多对话交流平台,共同提升安全治理能力。《概念文件》提出将适时举办全球安全倡议高级别活动,促进政府间对话;鼓励创设全球性安全论坛,使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智库、社会组织等多元行为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到全球安全治理的过程中来。针对反恐、跨国犯罪、网络、生物、新兴科技、外空等重点和新兴领域的安全挑战,《概念文件》提出应搭建更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鼓励各国缔结或参加有关国际条约、公约或协议,或者作出制度性安排,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为实现各方平等参与地区和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安全倡议特别强调治理能力建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重点领域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能力,共同提升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基金建设、研修培训、人员交流等多种方案。比如,就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提出“在尊重各国主权基础上积极开展执法合作,共同提升执法能力和安全治理水平”“支持建立全球培训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更多适应维护自身安全需要的执法人员”等。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中国的定位是为世界和平与全球安全积极贡献力量的负责任大国。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强调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支持联合国的冲突预防和维和建和工作,表示将进一步发挥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秘书长和平与安全子基金作用,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联合国提高维和行动履行授权能力,支持为相关维和建和行动提供资金资源支持。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支持各地区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努力,支持地区国家开展安全对话与合作,并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的详细情况,提出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地区安全治理构想。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提出利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开展项目合作,努力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澜湄合作以构建更为紧密的面向和平与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为长远目标,安全治理合作聚焦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合作领域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等。在非洲,中国提出并推动落实“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积极打造合作示范项目。该构想主张综合施策应对非洲之角的安全、发展和治理三重挑战,一是加强域内对话,平等协商,构建共识,克服安全挑战;二是通过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岸开发,形成“两轴+两岸”发展框架,构建产业经济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克服发展挑战;三是支持地区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克服治理挑战。

  作为负责任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重视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安全问题的能力建设。《概念文件》提出,未来5年中国愿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5000个研修培训名额用于培养专业人才,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问题。针对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安全关切,中国表示愿意加大提供物资、资金和人才支持,帮助岛国提升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中国还将推动全球反恐资源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加强发展中国家反恐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扫雷国际合作及援助,为雷患国家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深刻演变的国际形势和复杂交织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全球安全倡议及其《概念文件》的提出,是中国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国提出一系列务实可行的创新性规范和制度建设倡议,并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安全治理能力,为全球应对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增添了信心,为消除治理赤字、推动构建普遍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上一篇:新能源安全有解了!吉利银河打破某品牌“一撞就烧”的魔咒?
下一篇:以绿色开放发展理念谋划我国能源安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