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若干思考

来源:乐鱼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2023-12-19 14:41:44 点击:1次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粮食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当前我国并没出现粮食危机,但也面临巨大的内忧外患。国家应该及早未雨绸缪,及早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进行产业布局。本文主要从深化粮食战略储备、发展品牌农业、优化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精明布局、区域产销合作、科学技术应用、土地生态环境方面做阐述。

  美国人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从能源观的角度,作者觉得石油只是近二三百年来的人类发展史上的狭义层面的工业能源。而粮食却是人类从最始到最终的永远的“第一能源”(人类能量的来源)。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关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格外的重视。农业问题也一直这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近一二十年也在不遗余力的积极通过种种政策调配,积极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但不可以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由于我国近十年由于产业转型的进度缓慢,制造业还深陷“世界微笑曲线的低端”。在本身的产业利润极低甚至面临产业生存压力的情况,单纯的靠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又对现代的制造业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国粮食产业和工业的平衡上也带有一定的两难选择。

  由于,有关当局对农业的认识水平还是停留在基础性的温饱产业、落后产业,只是从静态的粮食储备安全一个纬度考虑问题,而固守一隅缺乏动态的创新。对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先进的技术的重视度不够,缺乏比较科学的农业政策和产业引导进行追踪实施。所以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上差强人意。

  例如:近些年出现了一系列为保持社会稳定而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措施,而农业生产资料却有不断价格持续上涨,又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同时,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却又早已在我国悄然布局,逐渐掌控了我们的米袋子;尤其是孟山都的转基因食品更如一个“幽灵”在我们身边挥之不去。

  当我们在片面的追求GDP的同时,决不可以忽视粮食这个最具战略性的产业,也不能忽视粮食产业的动态性变化。决不能深深陷入“悲惨性增长”的怪圈,在猛追世界先进制造业革命的同时,国家生存安全的底线却失守,要重新评估我国的粮食产业体系。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汲取能量改造世界的“第一能源”。同时,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和组织形态也必然反作用粮食,带动粮食的产业革命。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方看:

  过去的农业一直是一种“自在之物”,农业技术更多的考的经验,缺乏对生命的本原。随着这些年的种子培育科技、栽培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粮食产业的地产量在逐步提升。尤其现代生物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也为粮食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向别的行业特别是高技术、高效益领域如食品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等方面衍生拓展,粮食产业正在为这些产业提供原料。当然也人担忧过度的发展粮食产业衍生产业,会打乱原有的粮食产业体系,对粮食保障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丰富,现代人们在饮食上消费也日趋多元化。例如:一些人群对有机食品的偏好,大多数对日益化肥带来的食品安全的担忧和无奈等。都将影响着未来的粮食产业体系变化。

  当前的美国一方面通过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促进粮食产业革命的同时,另一方面则通过在全球大肆农产品自由贸易协定,向全球倾销其粮食,打乱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体系;通过贸易和金融的各种手段操控粮食定价权,以达到控制全人类社会的目的。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体系不仅面临内巨大的内部系统风险,同时也承受巨大外部风险;无论在产业的组织形式、经营形态、流通管理上存在极大问题,同时在粮食的生产资料领域,如土地的污染、耕地的减少、水利设施等方面也都存在忧患。

  我国粮食产业的综合收益比较低,抛出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因素、劳动力成本因素,其收益微乎其微。尤其是一些人均耕地比较少、比较分散的地区,种植粮食的收益为负数。很多农村出现严重的抛荒现象。即使有些地区种植粮食也只是保持一定的口粮,且多为中老年劳动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其中,90.5%的增产来自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上升到76%。

  粮食产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还将导致粮食产区和销区的区域性矛盾在不断加大,产区总产持续不断的增加,而销区的粮食缺口则逐年加大。

  由于我国土地制度、耕地结构、政府政策引导、劳动者素养和组织理念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属于自然的松散状态。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落后的问题大多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科研成果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许多科研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不够,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明显不足;二是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以及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弱等原因,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较低。

  我国土地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严重,我国近几年过度的依靠重化工拉动GDP的模式,带来严重的固定废物污染、水污染等;同时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给粮食生产所依赖的土地资源带来非常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不但影响粮食的产量,同时也对粮食带来非常大的污染,隐藏着巨大的食品安全危机。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过去的12年中,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势必为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非常大的隐忧。

  国际粮食巨头开始加大渗透我国粮食产业链。例如:邦基除了作为贸易商向中国出口谷物外,还在中国建有粮油加工厂,其中有3座大豆加工厂,另外1座大豆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地址位于广州。这些工厂使用进口大豆,压榨出来的豆粕和豆油在国内消化。

  同时,在粮食种子领域也是暗流涌动。例如:孟山都旗下的种子品牌在业内遥遥领先,产品不仅涵盖大规模种植作物,如玉米、棉花和油料籽(大豆和蓖麻),也包括蔬菜类的小规模种植作物,其多种农作物种子占据了70%-100%的细分市场份额。

  虽然我国短期内还不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当在粮食在国际贸易中丧失贸易定价权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占世界大豆贸易50%以上的中国,正面临着与铁矿石进口一样的尴尬局面,中国正在成为失去定价权的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加大农业补贴和保护政策。如:收入支持制度、价格支持制度、信贷支持制度等,确保粮食产业的稳定,提升种粮者积极性。

  推动机械化和技术现代化。目前美国除了在机械化上成就斐然外,还注重农业机械和计算机、卫星等技术结合。推动化学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的产量。

  管理的现代化。把工业部门的先进管理经验移植到农业中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高度的区域专业化。如中央大平原的地冬春小麦区、位于中央大平原的地冬春小麦区之间的玉米区。

  作为和我国的农村存在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日韩,根据其人均耕地少、一家一户的地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以下创新模式:

  深化合作社建设。按农村一定区域成立和发展综合型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满足农户的多方面需求,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组织。

  加大对粮食的价格补贴,格外的重视粮食主权。日本基于粮食的生存必需品属性和国家战略属性,即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并未将国内粮食市场开放,任由外资进入。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日韩全方面开展购销超市、金融保险、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体验、生态景观等农村第三产业,都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值得中国借鉴。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成为当前世界上科技农业的示范,其科技在农业的应用最重要的包含以下三点:

  l先进的育种技术。以色列非常注意培育优良植物、动物品种,高超的生物技术帮助以色列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育种技术。

  l研发生物杀虫等技术。为保护环境,他们大力研发生物杀虫技术,培育出既能消灭某种害虫而又不会对作物本身造成损害的生物天敌。有农场培育出了一种专吃毁坏草莓的小虫子的蜘蛛,这种蜘蛛现在已出口到加利福尼亚州。

  高超的节水技术。以色列严重缺水,政府以巨额投资修建了贯穿南北惠及全国的输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水和利用水,以色列人发明了滴灌,并于30多年前应用到以色列农业。现在,滴灌已成功推广到全世界。

  打造我国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众多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实事求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视角:

  笔者认为,中国粮食问题不是简单的粮食问题,而是中国整体经济和社会问题中的系统的折射,如果只就粮食谈粮食,可能将永无解决之策。

  从上世界九十年代的“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理念萌动,到克强的“四化同步”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显示了我国中央政府正在走出“就三农问题谈三农的”的固定思维,在努力探索着用系统的全局观,来解决一揽子的难题。而粮食产业问题,必然需要着眼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视角下。

  对于粮食产业的地位,既要注重粮食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也要重视战略性作用,更要考虑到粮食产业的市场化因素。

  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地域差距,既要考虑到推进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又要考虑到我国绝大数地区“小农经济”的特征。

  在现代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上注重复合美国的规模农业、日韩经验和以色列的高科技农业。针对不同地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自从前些年经济提出产业链的“6+1”以来,这些年“全产业链”的概念就满天飞。但作者觉得“全产业链”只是一种必需的系统思考框架,而非战略。而产业的战略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品牌和先进的运营手段控制日化市场;澳洲的铁矿石则是经过控制原材料的定价权,紧紧扼紧了中国钢铁产业的脖子;而在粮食产业领域,美国则是通过政府和私营粮食贸易公司的粮食储备联盟,加大储备囤积,操控全球市场粮价。

  在建立我国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中,我们要具有全产业链的思维,从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合作。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讲,粮食产业包括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整合出几个产业链完整的巨头来,中国才可能具备抗衡国际资本粮食炒作的主体条件,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在考虑到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粮食贸易中,又要防范和警惕其通过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对我国发起的“粮食战争”。

  鉴于粮食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的异时性,及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国家还应该继续深化粮食储备战略,构建抵抗风险的“蓄水池”。但目前我国的国有粮食储备,一方面缓解国有企业资金经营困难;另一方面是粮食的收购渠道过于单一,农民卖粮难。国家应该在建立强的制度规范和信用体系下,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进入收储领域。

  粮食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一样,也面临“选择性暴力”的情况。随着粮食农产品的日益丰富,带来了巨大的同质化竞争。粮食产品的恶性低价性竞争,也必将影响粮食市场的安全。

  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采用“切割营销战略”,发展元的品牌农业就变得日益重要。

  有竞争力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内部可以统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固农业合作组织的紧密性和在市场的一致性方面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对外可以对其他农产品入侵建立了一道防御壁垒。

  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团体申请地理标志这种公用品牌的同时;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宣传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组织等更看重对品牌化运营。

  事实证明,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一定时期有效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但随世界产业革命的发展,农业附加值提升缓慢,而制造业的附加值却呈现了几何性增长。“散兵作战”的农业经营方式越来越成为当前农业的桎梏,迫切地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组织,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

  笔者建议:本着政府主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村民自愿的原则。对于有条件实施规模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全力发展粮食产业,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细分为不同的产业专业区;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区则主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作物、休闲农业等)。

  积极引导粮食产区和销区的合作,彻底打破传统的单纯粮食贸易的模式,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的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向建立基地、组建股份制企业等各个层面拓展和延伸,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格局。

  加大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等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和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引用。同时,随着粮食产业由传统自然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粮食从生产的工艺流程到最终产品,也都需要标准化。标准化将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各个地区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在全国建立针对农业合作社组织和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的培训组织。继续健康粮食产业的财政补贴制度。

  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在一些重要的粮食产业领域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保护我国粮食产业的主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且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也是我国粮食产业的巨大隐忧。在我国西北的缺水区大力一批示范区,全力发展喷灌、滴灌等水利灌溉新模式。

  土壤环境污染因该成为中国下一步重拳治理的重点。发展相关土壤修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和治理。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

上一篇:跳出企业身份看矿难
下一篇: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